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缝制设备行业技术流派与代表人物

      技术江湖中也自成门系派别。

      在当前各路英豪“杂交”的时代,中国缝制设备行业技术人才可谓是百家争鸣,百花齐放,已形成了如今各具鲜明特点的四个基本流派:国企派、本土派、学院派和外援派。

      国企派

      国企派诞生于家用缝纫机当道、计划经济为主的20世纪70年代。缝制设备行业经历一番改组、改造、公私合营、兼并合作后,形成了上工、标准、天工、华南四大“家族”掌控市场的格局。这些企业实力雄厚,规模庞大,制度完善,技术管理体系较为规范,为行业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技术人才。尽管大部分企业后来因体制等问题逐步退出历史舞台,但这些企业的技术人才分散到各地、各企业中,继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来自国企的技术人才曾受过特有的企业文化熏陶,做事比较规范,责任心也相对比较强,按流程办事,比如换一个零件需要做很多实验。他们很多都是从基层做起,熟悉每一道工序。与此同时,他们年事渐高,知识结构相对老化,对机械比较熟,但对电控不太了解,对新技术、新知识掌握不够。

      学院派

      学院派,是指行业中来自一些院校和科研机构的技术人才。他们理念比较新,方法比较科学,知识面比较广,接受新事物的能力比较强,有发展后劲,但同时也普遍缺乏现场工艺知识和实践经验,容易脱离实际。学院派技术人才胆子大,能做出产品,但未必适销对路。

      本土派

      本土派,一般指本土民营企业自己培养的技术人才。他们大多从学校毕业就直接进入工厂,从基层做起,直至成为技术部门主管。本土派技术人才年轻有为,动手能力强,有进取心和学习动力。但他们没有经过系统的理论学习和培训,缺乏规范的工作方法。此外,本土派还包括一些从市场上走出来的技术人才,他们对市场需求比较了解,但对制造系统的标准化概念比较弱,没有大工业生产的概念,现场处理问题的能力也相对较弱,不适应大批量生产。

      外援派

      外援派是指一些企业聘请的外籍技术专家。聘请外国专家,曾经一度在行业十分流行,近两年几乎销声匿迹。企业聘请外籍专家作秀成分比较多,真正能在技术上解决问题的很少。外援派做事认真,原则性很强,对国内同行有积极影响,但很多都适应不了中国文化。日本人很专注,对技术的研究很深;德国人做事认真,但创新性不强。外援派在企业技术管理体系建设方面有比较丰富的经验,但难以融入到中国企业的文化中,所以很多才干都无法发挥出来。

      四个技术流派各有专长,但也有各自的不足。正本清源,无论你属于哪个流派,都是技术派。作为技术派,首先要将自己的基础打牢,切忌人浮于事,并且不断学习、进取,循序渐进,用心体会。否则,就像某些练武之人一般,东学一招西学一招,随意乱学一通后,很容易走火入魔。

      代表人物

      朱强

      朱强,41岁,现为西安标准股份有限公司研发中心主任,曾荣获“西安市十五期间十大技术创新标兵”、“西安市劳动模范”、“首届西安青年科技人才奖”、“西安标准股份有限公司创新带头人”等称号。

      “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正值壮年的朱强用他在标准公司的近十八年奋斗历程诠释了这句话的含义。

      1993年,时年23岁的朱强从学校机电一体化专业毕业,进入标准公司工作。他十八年的奋斗历程从基层岗位上的摸索开始。他最初在零部件精加工车间从事数控设备操作,而后凭借专业知识的基础,又从事了数控设备的维修。之后,他涉足过数控编程、模具设计等工作,将机电一体化理论知识深入运用到实践中。

      从设备操作到程序开发,即使有机电一体化专业知识背景做依靠,朱强也要付出相当大的努力。在他看来,标准的零部件精加工车间是一座丰富的知识库。标准车间内的零部件加工设备齐全,电镀、热锻、冲压、热处理、铸锻等各工艺流程完整,这对朱强来说,都是熟悉缝制机械及其制造过程的良好而宝贵的资源。

      前前后后,朱强在车间里锻炼了七年左右。这期间,他做过零件、机壳加工,搞过模具、刀具设计,装配过机器……这些在生产现场的实践让他对理论的理解更为深刻,大大丰富了他的专业知识。

      此后,虚心求教、努力钻研的朱强被公司选派到日本进修。回到公司,他进入研发中心工作,又如饥似渴地钻研起缝纫机设计理论和各种现代工程开发技术,并很快地成长为一名研发技术骨干。

      到研发中心后,朱强主导开发的第一个产品是一款电脑绣花机。作为项目负责人,朱强注重借鉴国际先进经验、拓展思路、大胆创新,他和同事们相互配合,花了两年左右的时间成功开发了GG721-904多功能电脑绣花机。此后,他先后主导成功开发了GC6180系列电脑平缝机、GC68系列高速双针平缝机,以及在国际上具有领先地位的GC6720系列直驱单针电脑平缝机和GC9系列高速双针电脑平缝机等产品。

      在开发产品的过程中,朱强充分运用三维立体设计理念,在业内较早地成功建立了工业平缝机的三维模型库,并制作了缝纫机四大机构及电磁铁动作的时序图,同时与高校合作开发出缝纫机四大机构的运动软件,为今后的研发设计工作创造了高端理论研究平台。

      2007年,朱强承担了公司引进意大利JAM公司牛仔服自动线研发投产任务。开发产品前,朱强和同事们赴意大利学习三个月。这段时间内,他们克服语言、交流、生活方面的障碍,翻译各类图纸3 000多张,整理工艺和关键工序1 800多道,全面掌握牛仔服自动线的技术参数、工艺流程和设计标准。在引进消化吸收的同时,朱强和同事们针对国内客户的个性化需求,自主创新开发出了自动反转和定位的服装软质商标全自动缝纫机功能,提高裤子贴袋工序的作业效率。

      朱强和同事们的努力,推动了公司产品的升级换代,融入自主创新元素。仅2008以来,朱强和同事们申报了至少13项专利,使公司的自主知识产权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增长。2010年起,朱强担任标准公司研发中心主任一职。

      做管理者后,朱强更重承前启后的责任。一直以来,朱强不仅自己注重实践锻炼和知识积累,他还积极鼓励和推动年轻工作者多向实践要知识、要技术。

      “基层锻炼是必须的,才能将符号化、理论性的知识与生产实际相结合,在产品设计时才能知道该如何做,”朱强说,“公司对新进的年轻人会安排半年实习期,但他们多不愿意去一线锻炼。我们过去都是在基层至少做一两年,而后找机会提升。一进公司就到技术中心,说起来风光,但基础性的东西并不一定扎实。很多缝纫机的机构、工艺之类,理解不了,不利于产品设计。实际上,基层锻炼时间越长,以后的成长速度就越快。”

      朱强从实践中走出,他更深知基层锻炼的重要。目前,标准研发中心一半以上的开发者都是专业人员,公司多招聘机械设计、制造及自动化专业的学生。对年轻的技术工作者而言,朱强的三点经验值得借鉴。一是做事情,得有责任心和目标,并认真对待;二是要勤于动手,始终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实践补充和完善理论的工作原则;三是要善于总结和提高,对待图纸要精益求精。

      朱强说,在仿制依然盛行的当下,一些所谓的设计由图纸抄袭而来。做技术工作,要知其所以然,对“为什么要这样”要有实践性的分析。尤其在产品开发环境更加复杂的当下,还有层出不穷的难题等待技术工作者克服。比如缝纫机机构的动平衡分析就是一个难点,这需要对机构学做更深一步的研究。

[1] [2] [3] 
  • 相关阅读
    1. 中国缝制设备行业三十年变迁之数字轨迹(四)
      中国缝制设备行业三十年变迁之数字轨迹(三)
      中国缝制设备行业三十年变迁之数字轨迹(二)
      中国缝制设备行业三十年变迁(二)
      中国缝制设备行业三十年变迁之数字轨迹(一)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