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制设备业遭遇技术人才“瓶颈”
目前中国已成为全球最大的缝制设备加工制造基地,但技术人才尤其是研发人才的大量匮乏,已经成为制约企业持续发展和阻碍产业升级的“瓶颈”,威胁着“中国制造”缝制设备在国际上的持久竞争力。
7月上旬,《中外缝制设备》就行业研发人才现状、技能与知识要求、企业重视程度、存在问题及出路等方面问题,与西安标准工业股份有限公司、浙江中捷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兴大豪科技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惠工缝纫机三厂、浙江宝石机电股份有限公司、上海富山精密机械科技有限公司、上海威士机械有限公司等企业技术负责人进行了探讨。
队伍有所扩大 结构趋向合理
科学技术所包含的各种要素中,人是第一要素。技术部的规模、学历水平、年龄层次等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企业的技术力量。从对上述7家企业的调查结果来看,行业企业研发人才队伍正逐步壮大,学历水平有明显提高,人才呈年轻化发展趋势。
标准股份技术部目前有各类技术人才80多名,本科学历占大多数,设计人员绝大部分为高校毕业的机械或机电一体化专业人才,约10%技术人才从企业生产一线成长而来,他们都有电大或函大教育经历,测试人员基本都为大专学历。
兴大豪公司研发中心有140多人,占全公司人员的近三分之一。研发中心人员研究生学历有二三十个,以本科为主,占百分之六七十,其它为专科生。就专业而言,有计算机软硬件设计、信息工程、电子信息等专业。
富山公司技术部目前有近40人,本科学历约占一半,大部分为高校引进,如华中科技大学,引进的人才有机电专业、电子工程控制等专业,都比较年轻,30多岁居多。
威士公司技术部有30多人,其中高级工程师4人,有从中专职校毕业、基层做起的,锻炼几年后进入技术部,也有一部分是从高等院校招聘过来的,多为机械和电控方面的人才,也曾经尝试过招聘诸如博士、海归类的高级人才,但因种种问题最后没能留下。
中捷股份技术研发中心有员工49名,其中去年新招了十多名。惠工三厂技术中心目前有30多人。
综合素质要求高
缝制设备行业是一个规模不大、相对较专、偏的行业,其对研发人才有自己独特的要求。
标准股份副总经理余守旗说,10年以前行业企业对研发人才的要求就是拿到样机后尽快仿制出来,对其技能的主要要求就是会绘图、能仿制,还需要有一定的动手能力。随着行业产品结构的调整,企业对技术人才的要求有了新变化——要有创新精神,对先进技术要有敏感度,要有一定的机电知识和综合能力。就标准股份而言,目前公司最需要的是综合能力较强的高端技术人才,能够提出创意,可以正确地理解用户的需求,能够结合公司的产品情况将用户的需求尽快实现。
中捷股份技术研发中心经理王挺认为,缝制设备的结构、传动比较复杂,产品的设计、制造精度要求比较高,涉及的领域比较多,包括材料、热处理、表面处理等诸多方面,行业对技术人员的综合素质要求比较高。
兴大豪公司副总经理张兴国说,对电控企业而言,控制对象的研究是最大的难点——要采用最优组合设计做出最优成品。以前刺绣机企业都不怎么提“绣品”,只要能够做出机器就好,而现在都注重绣品质量以及绣品附加值。这些变化要求现在的技术人员不仅要会电路设计,还要有丰富的工程经验。
惠工三厂总工程师罗一明也同样认为,缝制设备是比较特殊的行业,产品创新难度大,开发周期长,不容易出成果。其对技术人员的要求比较高,知识面要广,综合素质要比较强。
富山公司技术总监魏福昌则认为,缝制设备技术人才不仅要懂得基本原理的应用,而且要清楚产品的用途。他说,现在很多技术人员就单纯研究产品,脱离实际,懂得机械原理很重要,但产品做出来是为了缝纫,为客户创造价值,所以对面辅料的研究应用也十分重要,要贴近市场。如今缝制设备对技术的要求越来越高,技术人员要懂机、电,还要熟悉气动、传感技术等领域的知识,相互之间的配合要求也越来越高。
威士公司高级工程师潘承农的观点是:缝制设备行业是一个规模不大但涉及知识面比较广的行业,对专业理论水平没有特别高深的要求,但目前业内真正精通这门技术且具有独创能力的人才不多。
重视程度亟待加强
在“企业对技术人才重视程度”的调查中,几乎所有的受访者都表示:不够。技术人才不受重视的最主要表现就是报酬偏低,与营销人员差距甚大。某企业技术部从高校招聘了几名应届毕业生,经过一番挑选,优秀人才进入了技术部,其余则加入了营销部,但前者的收入和在公司的地位明显低于后者。上海贵衣缝纫设备有限公司董事长黄志云曾直言不讳地说:“老板对技术人才普遍不重视,很多把他们当成‘奴才’,湮没了这一群体的创造性和能动性。” 老板不重视技术人才和研发工作,新产品研发就难有新的突破,技术人员出不了成果,导致老板更没有耐心投入研发,而一个产品从设计到量产上市至少需要3年时间。
导致企业普遍不重视技术人才的最主要原因就是当前行业所处的恶劣市场环境。
张兴国说,目前企业基本都处在仿制阶段,仿制对技术人员的独立设计能力的要求不高。在浮躁的市场氛围下,企业经营者都希望产品在最短的时间内实现经济效益,于是逼迫技术人才违背研发规律,匆忙开发,缩短研发周期,产品自然会出现问题。
罗一明一针见血指出,以行业目前的盈利能力和待遇水平,很难吸引优秀技术人才。行业的不良竞争环境和企业的短视行为导致企业大多缺乏培养技术人才的耐心,更倾向于从同行处挖人才,更注重复制现有的产品。行业的销售环境也制约了技术人员的发展。在很多企业,负责产品研发的技术人员经常被要求不做任何改动地仿制某个产品,其个人能力难以得到锻炼和提升,没有成就感,没有太大贡献就没有太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在企业中的地位普遍不高。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