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服业:未来发展充满迷局和改观
诸多因素造成了中国企业的未来充满了机会和变数
霍尼韦尔(Honeywell)国际公司前执行官兼董事长拉里•博西迪(Larry Bossidy)在《转型:用对策略,做对事》(Confronting Reality)一书中文版序中对中国企业提出以下一些问题:
“在令人眩目的GDP增长率最终冷却下来之后,中国市场的竞争格局将如何改变?整个劳动力上的新工作机会的提供速度是否会减慢,广大农村地区的生活水平提高是否会受到制约?
中国的银行体系将如何进行改革,利率制度将如何调整?利率调整又会对企业的财务状况造成什么影响?是否会影响国际资本流动?
人民币是否需要升值?如果升值的话会带来何种程度的经济冲击?
中国的劳动力成本目前还不及墨西哥的1/3。但是,对熟练工人和技术专家的竞争最终必然导致劳动成本的上升,这一情况会在何时发生?上升幅度有多大?速度如何?
中国的劳动力市场出现了哪些新的形势?最近东南沿海出现的劳动力短缺是否会演变为全国性的现象?未来劳动力成本的上升会对企业造成什么样的影响?中国作为世界最优秀的低成本劳动力外包基地的地位还能持续多久?
随着中国政府逐步加强对知识产权的保护,是否会刺激更多的外资进入中国的高技术产业领域?
2003年,中国所吸收的外国直接投资数量第一次压倒了美国。这样持续涌入的资本大潮将给国内企业带来什么样的变化?是收入的迅猛增长,还是竞争对手的成倍增加?”
根据这个线索,在2004年的经济事件中,笔者搜索到对中国企业来说值得关注的几个现象:宏观经济调控政策;“民工荒”现象;2004年中国企业在国际市场上遭遇的25宗反倾销事件;2004年9月爆发的西班牙烧鞋事件。上述事件显示出中国企业生存发展的宏观环境正在发生重大变化。显而易见,中国企业单纯依靠低劳动力成本、低土地成本参与国际竞争并造成高消耗、高污染的商业模式已经走到尽头。
这些年来,中国企业发展的商业模式具有明显的外向型特点,即企业发展依赖于外来资本、低成本劳动密集型企业及其产品出口。而“民工荒”却给中国企业一个明显的信号,中国企业必须加快产业转型升级的步伐,以摆脱其处于全球化产业链低端的不利局面。同时,“民工荒”也提醒中国企业,必须改变原有的“把人当工具”的野蛮企业文化,树立起“以人为本”的文明企业文化。“民工荒”本身正是中国工人用脚投票的结果。
西班牙“烧鞋事件”则是当地进口替代产业从业人员采取的极端的对温州鞋的反倾销行为,有人把这种行为称为“民间壁垒”。这种极端的民间反倾销行为较当地政府对进口品征收反倾销税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