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鞋企过长“经营战线”致使资金链断缺
追溯温州历史上的经济冲击,便不得不提1987年8月8日杭州武林广场的那场大火。这把火,除了“吞噬”5000多双产自温州的劣质皮鞋,更引发了全国性的“火烧温州鞋”连锁反应,多地群起效仿:拒绝温州鞋,甚至捎带不要温州货。可以说,这是近20几年来温州历史上遭遇的最大一次经济冲击,一度让整个温州地区的经济发展岌岌可危。这次民间信贷引发的风波,会不会对温州再次造成一次经济冲击?投资项目不景气、注定大量资金流入民间,诸多企业以民间高利率借贷的方式作为其发展的资金,终于,高昂的利息压得他们喘不过气。
手中有钱
都是亲戚朋友借条也不用打
温州民间长久以来有着一句经典的言论:“什么赚钱,大家就投什么!”这句话,除了反映温州人敢闯敢拼,敢于向新领域进军的决心之外,更多的缘于一种无奈。由于资源的相对匮乏,温州并未拥有自己真正的支柱产业和实业,此情此景之下,注定了温州人只能将手中的资金时刻准备着,随时改变自己的投资方向。也正缘于此,炒房、炒股、炒黄金等热潮一波波袭来。诚然,在过去某些特定的时间,这一项项投资让温州人赚了个盘满钵满,但近年来由于经济不景气,温州人只能眼看着这些“项目”逐渐走向了低谷。
“股市跌、房价跌、金价跌,你说我们还能投什么?”这样的观点,代表了温州许多人内心最真实的想法。可是,长期以来不愿资金“死”在手中的惯性思维,让温州人“不甘心”就此长期观望,于是,高利率回报的民间信贷成为了他们新的目标。“我们现在放钱出去,一般三四分利是肯定的,高的话甚至达到了8分。”一位知情人向记者透露。
这是个什么概念?假设一笔30万的资金借贷外出,一年之后会有近12万的利息!与此同时,由于温州民间长久以来做任何生意之时,推崇一个“信”字。并且由于温州地域相对较小,借贷双方往往都是相熟的亲戚朋友,甚至连借条等凭证都不会存在,以往几乎未曾发生“欺诈”的行为,于是,造成了温州近年来几乎人人放贷、家家有利的现状。种种原因之下,再加上经济不景气缺乏合适投资项目的前提,大量的资金留在民间。
在温州市泰顺县,几乎每一个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民间借贷的“大哥”,无论多少资金全都吸收,基本上给予对方三分利的回报。毫不夸张地说,泰顺县几乎每个人都是他的“债主”,这个县城几乎一半的汽车都是出自他的“杰作”。
企业缺钱
涉猎行业广多靠高利贷生存
庞大的资金流入民间,是否能够被接受?接收方来自何人?这些问题自始至终未曾在温州存在。根据温州相关部门的内部统计,大约有83.7%的企业需要流动资金,其中,约有八成的企业涉及民间信贷。利用高利率借贷的方式支撑发展,成为了温州大部分企业的一种生存模式。
可是,这些企业为何渴求如此数额巨大的资金?为何不选择从银行贷取低利率的资金?这里面学问可就大了!据悉,温州大部分企业并非从事单一的领域。以一家鞋厂为例,他们很有可能还在房地产、煤矿乃至化学物品等领域都有所涉及。
记者甚至获悉,温州某区县数十家企业,竟然仅有一家“独善其身”。而这些伸出的过于繁多且长远的投资“触角”,必然需要庞大的资金支持,这也就造成了温州众多企业需要借助民间资金的缘由。并非他们不愿从银行借贷,而是远远不够!
更有意思的是,温州许多企业还懂得“活用”银行的借贷。由于来自民间的资金需要每月都偿还高额的利息,于是,一些企业就选择“利用”银行来填补这个窟窿,原因自然无他,银行的利率相较更低。“我从银行借个几百万,怎么还那些利息根本就不用担心。但是民间的资金来得快也方便,有时候眼看着某些项目投进去肯定赚钱,先拿过来应急,赚的就是一个时间差啊。”某位企业负责人向记者坦言。
也正是因为如此,在固定模式和习惯性思维的引导下,面对着大量涌入市场的民间资金,许多企业一口吞下而不计后果。“这次垮掉的企业,基本都属于冲动型的。以为遇到了一个发展的好机会,可是他们错误估计了市场的规律和进展。吃下去了,可是,这样的大环境下你不再像以前一样赚得回来。”一位知情人向记者说。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