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鞋子发展史

          人类服饰起源史中原始鞋饰的产生要早于原始衣饰的出现。古代先人用双脚支撑着身体在这片土地上采集、狩猎和捕鱼活动,脚是全身唯一与大地保持紧密接触的部位,特别是在嶙嶙荒野中长远奔袭狩猎时,保护脚的健全功能是生存的先决条件。

      北方寒冷地区鞋饰文明比南方开发较早。先祖把猎取的野兽用简单的锋利石器把皮、肉分离,再用石器把整張兽皮切割成数块毛皮,同时割制一些窄皮条。然后将整块切割合适的兽皮包扎在脚上,保护脚板以免冻伤和割裂。这种最原始的“足衣”因用裹扎的方法,亦有“裹足皮”之称,成为人类鞋饰源头的“始祖鞋”。为了便于扎系,先人将兽皮裁成块状,在边缘处割开多个小孔,将皮条穿于小孔内,收紧皮条将兽皮捆扎在脚踝骨位置。这种“裹脚皮”西北地区称为“裘茹克”。缝制工具的进化促进了“裹脚皮”的革命,先人学会用骨针按脚形缝合兽皮,制造出底帮不分的“摺脸鞋”。此后,人们发现由于鞋帮和鞋底功能不同,往往当鞋底磨透时鞋面却完好无损。为了能替换易磨损的鞋底,先人们学会帮、底分别选用不同质地的毛皮,来延长鞋子的使用寿命,并通过绱缝工艺完成整双鞋,这样就出现了现代鞋的雏形--缝绱鞋。当时缝绱鞋有不同的款型和样式,鞋帮有无靿、有靿之款型,鞋底有翹头、平头之样式。

      生活在南部潮湿、炎热地域的先人无须穿用兽皮鞋抵御寒冷,便充分利用自然资源——木材、植物叶茎(如芦草、蒲草以及葛、棕、麻等)作为制鞋材料,制成多耳、多鼻草茎鞋和木底鞋。故在服饰史上常把兽皮和草木作为最古老的鞋材,而皮鞋和草鞋也是从远古一直走到今天的最古老的鞋饰。处于奴隶社会的商周时期,鞋履统称作“屦”。该时期的丝织业有了较大发展,丝织鞋料的产生与应用成为中华鞋材的一大革新。当时屦的材料主要是草、麻、皮、丝等。在奴隶社会中奴隶主与奴隶的阶层等级观念在衣冠鞋履中明显张扬出来。“衣服所以表贵贱,施章乃服明上下”,鞋饰通过不同的材质、形制、色彩等信息符号昭明穿着者的身份;精美的丝履成了奴隶主财富和地位的象征。奴隶社会的最高统帅 “天子”穿用双层底的“舄鞋”,奴隶主和上层权贵男性穿着的鞋履大多为用皮革制作的平底翘头鞮,奴隶主眷属与上层的贵妇人穿丝履。社会中层普通平民只能穿用麻、葛等植物纤维的平底编织履,社会最下层的奴隶的鞋履,材料最为粗劣,大多用草茎、树皮、粗麻类等,制作简易,一般仅做鞋底部分,上部用绳纽固定在脚上,亦称为扉或屩,形制同于当今的草鞋。

      春秋战国是我国封建制度取代奴隶社会的历史转折时期。赵国君主武灵王为适应战争的需要,引进了山西北部民族(当时统称胡人)的穿戴——短衣和短靴,推动了中国服饰史上的一次大革命——胡服骑射。从此北方民族的鞋饰——短靿胡靴,成为中华鞋史中最成功的引进变革产物,之后革靴盛行了两千年,隋、唐、宋、元、明几乎代代皆穿用,直到清朝才改为丝织绸缎靴。

      秦朝建立起我国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为了巩固封建帝国,秦始皇创立了衣、冠、履各种服制。男尊女卑的封建思想在鞋履中突现出来;遵照当时“天方地圆”学说,男人都穿方头鞋履,表示阳气方刚、尊贵从天;女人只能穿圆头鞋,意喻圆顺温和、柔弱从夫。秦汉时期皮革资源多,当时用皮革制的长统履称“鞾”。男子穿生皮的“革鞋”和熟皮的”韦鞋”较为普遍。女子多穿丝和锦制作的丝履,在鞋面上绣花缘边的称为“锦履”。

      秦始皇陵兵马俑保存着至今最完整的秦代鞋履物质文化。几千个秦代的将士所穿的鞋如实地反映出当时的军营鞋饰。秦始皇陵兵马俑的鞋履按官兵分为两大类:官吏大都穿方口齐头翘尖履。士卒的鞋按其兵种所异而穿用不同功能的鞋:步兵的鞋以屦为主。骑兵的鞋以鞮为主。制鞋材料大都是纳底布帛鞋。下层庶民仍以草、麻编织鞋为主,制作兵马俑的秦代工匠先用自己的双脚在地台板上压出鞋的凹印,再把兵俑的双脚放进凹印中。至今挖掘出的兵俑地台扳上还留下了工匠们穿麻草鞋的明显的鞋印。

      为了封建王国的延续和久远,汉代曾出现世界鞋史上罕见的玉片缀鞋。依汉制在封建帝王显贵死后安葬时要穿金缕玉履,并配以金缕玉衣。这样就可以守住魂魄而死后复生。

      魏晋南北朝是隋唐之前人口大流动时期,汉族与少数民族文化交融糅合,中原与江南民俗文化互为渗透。衣冠鞋履重新整合渐趋溶合。当时北方民族最常用的基本形制是革靴高履。高履是以兽皮为面料的男女通用的有筒革鞋,不作正式礼鞋使用,穿高履革靴不得入殿,否则为失礼。其时南方最盛行的还有木屐和丝履,木屐即用木料为鞋底制成的各类鞋履,便于在雨水、泥地中行走。丝履的造型也很多样,特别是履头吻突部分的装饰五彩十色,民间常用的丝履为五朵履、分梢履、芴头履等样式。此外南北朝时期的手编鞋(史称织成履)也很时尚,除了草编的简易鞋外,还有精致的丝锦编织履。

      历经魏晋南北朝的社会变革、民族交融,隋唐五代的鞋履文化表现出多元化、多轨制、多源性的繁荣景象。

      自隋代起,北方民族的靴子亦成为隋唐男子青睐的鞋饰。在初唐之后靴子不仅被钦定为宫廷官鞋,还可以着靴入殿。当时制靴以黑色皮革为主,前唐多穿高腰靴,特别是军旅武士全着长靴,到了后唐五代流行短腰靴。唐代妇女最典型的时尚鞋是继魏晋南北朝发展演变而出现的高头履,其特征是履头高翘;按履头形式可分云头履、重台履、雀头履等等。时尚女子常用彩色皮革或多彩织锦制成尖头短靴,有的在靴上镶嵌珠宝。

      纵观鞋业发展史,隋唐开创了鞋业初级阶段。制鞋从家庭自给自足走向商品化市场。为了使商品鞋便于流通,唐代已在鞋履业中开始应用表示脚大小的“鞋号”。唐代之前足衣名称混杂,为了统一名称,唐朝正式用“鞋”统称足衣。

[1] [2] 
  • 相关阅读
    1. 晋江见闻录:一双鞋子的自动化历程
      关于鞋子小常识,你知道几个?
      如何去除鞋子里的臭味 小窍门教你避免尴尬
      从事缝纫机行业 、您知道缝纫机发展历史?
      央视曝光:家长注意了 这些童鞋重金属含量超标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