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究国内鞋服企业“跑路潮”前因后果
当一个人走投无路时,不是铤而走险,就是一走了之。巧合的是,这两个结局在温州人身上都应验了。
温州人向有“冒险”、“抱团”传统,原本就一无所有,便不害怕失去更多,天然有一股决然气概,再加上头脑灵光、吃苦耐劳、团结互助,造就了温州民营经济的崛起。然而三十年后,温州亦非当日之温州,温州人的这两项优良传统,却开始悄然变味,伏笔着危机。
大约在2001年前后,“温州购房团”一夜间名声鹊起,诸如“太太看房团”,“媒体看房团”纷至沓来,温州人就连买房也喜欢“抱团”,胃口之大,以至于将整个楼盘,乃至社区买下。
与此相对,则是温州实体经济的每况愈下。此后经年,不时有企业主卖掉工厂,转身楼市。究其原因,从打火机、纽扣、开关等小商品起家,实业之艰辛已尽人皆知,且不足以承载新富阶层日益膨胀的财富渴求,而信奉“钱生钱”的温州人并不喜欢炒股,买国债,只是觉得“房子实在”。现金纷纷流入房市,在推高房价的同时,留下弱不禁风的实体经济和意兴阑珊的实业之心。
此后,2004年和2009年,温州相继爆发两轮房产投资热潮。房产投资热点从上海、北京转移到东南亚、中东和海南。一个温州老板在越南芒街建成中国轻工城,温州同乡买走所有商铺;柬埔寨,十个温州人中至少有六个从事地产投资;2004年,叫价960万的迪拜“耶稣岛”别墅,温州人是最大的主顾。2009年,温州人又成为“海南岛开发热”的主力军。
与之相伴,则是制造业日渐萎缩。2009年,经济危机之下,温州打火机企业锐减至100多家,上百鞋企破产,“鞋王”霸力集团颓然倒闭,幸存鞋厂停工歇业,鞋企遍布的龙湾区俨然空城。
度尽劫波,初心不再。重新进入鞋服等制造业,无数温州老板为钱发愁,此时,“抱团”传统和资本寻利天性暗自滋生复杂的民间金融格局,而“冒险”精神鼓舞着他们借贷经营。高利贷利息之高,大大超出经营利润,明知一死,却别无选择,与当初“男儿立志出乡关”情相似、景却不同。也许他们早有计议,一旦资金链断裂,债主逼债,“跑路”或“死亡”,已是既成之计。
时下蔚为壮观的温州老板“跑路潮”,不禁令人恍然想起80年代的香港影片,一群走投无路之人,如丧家犬般躲闪藏移,只不过主角变成了商人,他们本该在工厂主持生产,如今却像江湖弟子一般辗转飘零,甚或一死了之,让人不解究竟是他们的不幸,还是时代的悲哀?
耐人寻味的是,同样是在80年代,刚富起来的温州老板也曾发生一起震惊朝野的“跑路事件”。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