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企“反倾销”恶战终完美落幕
5年来,深陷欧盟反倾销漩涡的中国鞋企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WTO的裁定加上鞋企此前不间断的诉讼,中国正在以自信的姿态适用国际贸易法规,以抗衡其他主要贸易伙伴的不合理制裁。
10月28日,世界贸易组织发布的一份专家组报告在浙江、广东、福建等地迅速蔓延。无论是鞋企,还是相关产业协会,都为这份“认定欧盟对中国产皮鞋征收反倾销税的做法违反世贸组织规则”的裁决兴奋不已。
以奥康公司为样本,对于该公司及其代理律师蒲凌尘、协会及政府部门来说,这场由皮鞋引发的国际官司,就像一场马拉松,漫长且令人疲惫。5年来,中国皮鞋业深陷欧盟反倾销的漩涡,自从决定反击的那一天起,来自欧盟的各种调查资料就一叠叠隔空传来,庞大的调查工作几乎挑战到每位当事者的极限。
抗辩:奔走于欧洲
欧盟与中国鞋的“交恶”始于2005年7月。当时,欧盟认为在当地市场上占有较大比例的中国皮鞋可能存在低价倾销行为,给欧盟当地皮鞋业的发展带来了损害,进而决定对中国皮鞋开始反倾销案调查。
实质性举动发生在2006年4月7日。那天,欧盟宣布以“临时性反倾销税”的形式暂时遏制中国皮鞋的进口,按照欧盟反倾销法的规定,这一措施为期半年。
最大贸易伙伴的抵触令中国鞋企开始不安起来。他们发现,带给他们严峻挑战的,不仅仅是全球金融海啸引起的订单缩水,更是国际贸易伙伴施加的看得见的强劲压力。
“当时中国鞋企的反应有两种,一种是能提出问题的:为什么说我倾销?我自己有利润而且我价格不低啊;一种是完全懵了的,提不出任何问题,心想放弃得了。”蒲凌尘告诉记者。
各鞋企的思想开始激烈碰撞。积极者如奥康公司开始思索,可否以集体的协同和集体的智慧打破欧盟敌意的坚冰?
与此同时,中国轻工工艺品进出口商会开始在商务部的支持下号召鞋企组成抗辩团。毕竟,在对抗中求生存之道,好过坐以待毙。奥康鞋业等几十家鞋企陆续加入抗辩团。抱团后,更有勇气面对未知。
5月初,抗辩团赴欧盟布鲁塞尔参加听证“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听证会”。这意味着,中方开始直面这场国际贸易纠纷。
会上,奥康代表中国鞋企发表观点,强调中国皮鞋出口欧盟的价格很高,根本不构成倾销,并直言“这是欧盟贸易委员会为保护本国产业而作出的一项不公平的决定”。
会场上欧盟代表一片唏嘘。
脚步自那时开始就未停歇。几天后,百家鞋企齐聚一堂,就欧盟反倾销再谈对策,并形成抗议欧盟鞋类反倾销宣言《重庆宣言》。中国鞋业应对欧盟反倾销的决心进一步彰显。
“我们还尽量去参加欧盟各国的相关活动,比如西班牙的,趁机在会上表达反倾销税对中欧均不利,希望争取到欧盟内部一些国家的支持。”2006年6月15日,受欧盟鞋业联合会主席卡尔沃的邀请,奥康鞋业董事长王振滔以中国制鞋企业代表的身份去西班牙阿里肯特市参加鞋业论坛,此举曾被视为中国鞋企发出声音的大好机会。
起诉欧委会:亮剑欧盟法院
从噤若寒蝉到殚精竭虑,百家中国鞋企走上求突破之路后,已然决定不回头。
未料,欧盟内部部分敌视的情绪还是强行宣泄出来。2006年10月7日,欧盟正式启动对原产于中国的皮鞋产品统一征收16.5%的反倾销税,措施期限为两年。
1200多家中国鞋企在欧洲市场的大门彻底被关闭。
反倾销措施的威力立竿见影。“在欧盟正式征收反倾销税的第二个月,温州对欧盟出口皮鞋类产品共430个批次、243.78万双、出口额2147.09万美元,比与2005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32.71%、37.80%和19.80%。而从2006年第四季度开始,很多中小制鞋企业就已经接不到订单了。”温州一鞋企老板告诉记者。
那就打官司吧。
“如果一味地默认、忍让,欧盟可能会变本加厉,那时中国鞋企的出口将更加困难。”王振滔觉得,再幽暗的路,也总要有个尽头,必须竭尽一切途径争取曙光。
“反倾销第一律师”蒲凌尘由此被推上前台,作为奥康的代理律师,蒲凌尘开启了他5年的奔走之路。
“从实体上分析,就"损害认定"而言,欧盟贸易委员会的决定不符合WTO法规,也不符合本国反倾销法的规定。”蒲凌尘认为这场官司可以打。
2006年12月28日,奥康、泰马、金履及新生港元、万邦5家企业正式将起诉材料递交至位于比利时布鲁塞尔的欧盟法院。
“正式受理诉讼请求,只是漫长诉讼的开始。”蒲凌尘讲述,在启动诉讼程序之后,欧盟委员会和中方企业将依次进行两轮书面答辩,结束后,还有一轮口头答辩,最后再由欧盟法院在此基础上作出裁决。答辩主要以书面为主,各方每轮的书面答辩时间应该在3至5个月之间。预计,一套程序下来,总的时间可能在两年左右。
业界的顾虑接踵而来:“两年的官司还没打完,征税时间可能就已经结束了。”更有厂家认为,这是一场看似没有结果或已经注定“亏”了的官司。
但是,欧盟国家开始听到中国企业在法庭上发出的声音。这一声音,是维权的渴望和不屈的抗争。
备战“日落复审”
转眼两年过去,蒲凌尘已记不清楚飞往欧洲多少次,诉讼尚未有果。
2008年10月,欧盟对中国皮鞋反倾销税措施到期之时,欧盟贸易委员会又亮出一面“日落复审”大旗。
“"日落复审"是欧盟贸易委员会在反倾销到期后进行的一种复审程序,根据复审结果再表决通过是取消还是继续征收反倾销税,期限是12个月到15个月,复审期间反倾销税依然征收。”蒲凌尘解释。
中国鞋企内部再次躁动起来。“想不到啊,这欧盟怎么那么多招呢?”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广州尔泰鞋业总经理韩玉鑫回忆。
严峻的现状不容中国鞋企顾影自怜。
在浙江、广东以及福建三大制鞋基地,中国政府相关部门先后召开应对协调会,呼吁鞋企全力以赴积极应诉。商务部公平贸易局局长周小燕鼓劲说,浙江、广东、福建等地中国鞋企要集体行动、步调一致,以防“日落复审”后再次陷入被动。
“在各方倡导下,2008年10月抽样表提交截止日期前,全国共有60多家鞋企提交材料申请参加抽样调查程序。”蒲凌尘回忆。
按照程序,欧盟贸易委员会从中抽样进行进一步调查。
11月7日,商务部进出口公平贸易局收到欧盟的“日落复审”抽样名单函件,7家鞋企浙江奥康、福建建乐、广东裕元工业、番禺创信、华坚、通佳、佛山南海金履被抽中,成为欧盟全面程序的调查和实地核查对象,并被要求作书面答辩。
“公司10月30日就收到欧盟委员会的邮件关于中华人民共和国及越南产特定种类皮鞋的反倾销的调查表。”奥康集团进出口公司有关人士透露,调查表相当严格,多达80页,几乎涵盖了公司对欧盟出口的各环节,调查机关规定抽样企业必须在12月8日前提交该表格。
没有人敢掉以轻心,集体抗辩的“统一战线”开始进一步形成。在国内,闽浙粤三地四协会(中国轻工进出口商会、中国皮革协会、温州市鞋革协会、广东鞋业反倾销联盟)联合起来奔赴欧盟参加第一次听证会,代表中国皮鞋企业进行产业“无损害抗辩”;在国外,欧洲两家律师事务所也被统一聘请为代理人,配合国内共同完成抗辩工作。
2008年12月2日,7家应诉抽样的企业将反倾销调查表的数据、论点正式提交到欧盟贸易委员会。
2009年1月9日,欧盟贸易委员会调查官踏上北京的首都机场,开始对七家中国企业进行实地核查。奥康外贸业务员李海军记得很清楚,寒冷的冬季早晨,他起得很早,去机场迎接“国际友人”。
按照程序,欧盟官员将带着在中国获取的实地核查情况回到本国做汇总、分析和评议工作。同时,他们对欧盟当地进口商和起诉的产业也将展开实地核查。两个月后,也就是2009年3月初,综合性的汇总数据和评议结果将出炉,中欧第二次听证会将以此为依据召开。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