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莞鞋企积极应对“倒闭潮” 出口和内销两条腿走路
在东莞的制造业者看来,“倒闭潮”只是践行市场经济优胜劣汰法则的正常现象,不会动摇他们坚守制造业的信心。他们真正关心的,是尽快完成升级转型,让企业真正摆脱困境。
“世界上每十双鞋,就有一双来自东莞”,这是一句常常被东莞人挂在嘴边的话,也因此,东莞冠有“世界鞋都”的美名。
但是近几个月,关于东莞制造企业发生“倒闭潮”的传闻四处蔓延,一条“8月份,104家鞋企关门”的消息,更是让传闻愈演愈烈。
是否真的存在“倒闭潮”?
记者在东莞调查发现,现在的经济大环境,确实给东莞制造业的经营带来了一些困难。不过,在经营实业多年的东莞制造业者看来,一些竞争力不强的企业在困境中倒下,恰是“市场经济的自然规律”。让原本以代工、贴牌生产为主的企业尽快进行产业转型升级,才是最值得关注、并且迫切需要完成的任务。
多重压力造成困难
位于东莞市厚街镇的万里鞋厂,因为被曝出“老板跑路、数百工人工资无保障”,而在其关门之后“声名”鹊起。
其实万里鞋厂在倒闭前一直都有订单,只是最近退货率奇高,销出去的货被打回来的事情经常发生,“是因为质量不合格,厂里新手太多,造出的鞋老是出问题”,倒闭前一直在万里鞋厂打工的当地人吴祖娟告诉《中国新闻周刊》。
培训一个比较成熟的技术工人一般需要几个月的时间,一些规模小的企业很难对新招进来的工人先培训后上岗,而由这样的生手造出的不合格产品,压垮了万里这样的小鞋厂。
在东莞市皮革鞋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灼良看来,缺工,恰是现在东莞鞋企面临的最大问题,一方面来自劳动成本的上升,另一方面,产业转移也带走了一部分工人。
随着西部开发的深化,一些企业正逐渐向西部地区转移,现在,西部地区的工厂也会到东莞来招工。同时,很多在东莞打工的工人都来自西部地区,他们愿意接受比东莞低一些的工资而选择回乡工作,或者回乡创业。
这就造成了今年以来,一些东莞的工厂、特别是小企业的用工荒。为此,一些企业采取了把工厂转移到像广东清远县这种周边经济欠发达市镇的方法,来缓解东莞本地的用工荒。
东莞的制鞋企业利润率大概在5%到8%,任何一项生产要素价格的波动都可能压缩企业本就不高的利润。当用工成本、汇率和原材料价格一齐压来的时候,企业面对的困难局面也就可想而知。
2011年1月4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6215;11月1日,人民币对美元中间价报6.3293。按同一张100万美元订单计算,11月结账的订单比1月结账少赚将近30万人民币;如果按照取平均利润率6.5%的话,企业的利润,因为汇率的变化而被极大地压缩了。
这就造成了无论鞋厂还是买家,都出于对人民币升值过快的担心,而出现大单不敢接和不敢下的局面。
虽然如此,真正的优质企业,情况却大都比较稳定。
比如坐落在高埗镇东江河边的裕元鞋厂,在东莞鞋企中算的上首屈一指,是耐克、阿迪达斯在中国重要的生产基地,年产量在超过一亿双。在今年,裕元鞋厂也经历了代工厂向东南亚和中国内地转移、订单减少、用工荒等等问题,员工规模从峰值时期的约5万人,缩小到现在的4万人左右。
但大的鞋厂大都和买家有着多年的合作关系。出现困难局面的时候,可以和买家进行比较良好的沟通,双方共享利润、同担风险,一起承受市场环境变化的压力。因此,这些成熟企业对抗困难的能力也相对较强。
在厂家和买家之间,有的时候人民币升值了,或者原材料涨价了,双方都可以通过沟通,互相让出一些利润,使得订单能够顺利完成。“如果都压在一方的话,很多生意就做不成了。”东莞市皮革鞋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灼良对《中国新闻周刊》表示。
今年以来的原材料价格上涨,同样牵动着东莞鞋企老板的心。
“4、5月份的时候,我看到原材料的采购价格,真的吓了一跳,涨了20%,赶忙向供应商核实情况。”东莞巨诚鞋业有限公司的总经理成良波对《中国新闻周刊》说,“现在涨价的情况稍微平静了一点,不像4、5月到7、8月那样剧烈,但是很多老板还是亲自上阵,一手抓订单,一手抓成本控制。”
整体的市场状况不明朗,使得东莞的鞋企认为,目前的形势比2008年时更加严峻。“倒闭潮”:自然的优胜劣汰
虽然企业面临实实在在的困难,但是这场被传了几个月、沸沸扬扬的“倒闭潮”,在东莞市皮革鞋业协会常务副秘书长王灼良看来,其实并没有那么严重。
来自东莞市工商局的数据显示,今年9月份,东莞市共注销、吊销各类鞋企114家,当月新增各类鞋企222家。而8月份这两项数字分别是104和261,7月份是91和223。连续三个月,新开鞋企数量是关停的两倍左右。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