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之后,中国织机猝然断线
2007年1月,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五年之后,中国纺织工业协会会长杜钰洲曾经自豪地宣称:“事实证明,入世对中国纺织业的确是利好。纺织业给中国政府交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杜钰洲的乐观是有道理的,在这五年里,中国纺织业迎来了井喷式的发展,纺织行业销售产值从2001年的8983亿元,达到2006年空前的24497.76亿元。
然而,当织布机的织梭穿过了2010年,一度享受入世春风吹拂的中国纺织业开始遭遇寒流:国际经济局势动荡、外贸订单减少,与此同时成本上涨、人民币升值、融资困难等多重因素在考验中国纺织业。
中国纺织业走到了十字路口。回顾过去,中国纺织业怎样走过?在这十年需要进行哪些反思?展望未来,中国纺织业该如何发展?
一个服装企业的三次转型
“我们外贸订单发展最好的阶段是入世后到2007年,当时我们接到的订单之多以至于自己的工厂不够用还要联合周边的十多家工厂一起生产。”
春江水暖鸭先知。2005年前后,保定集宏兴服饰有限公司制服厂厂长肖国新突然感到外贸订单“好做多了”。
让肖国新感受深刻的是两件事,一个是办理服装出口的质检、通关等手续不需要去北京或者天津专程跑一趟了,在保定当地有关部门就可以办理;另一件事情是,每个季度,公司的董事长不需要跑到外贸局领取“配额”了。
加入世贸组织以前,西方国家对我国纺织品出口采取配额的限制。国内贸易企业要到主管部门领取“配额”才能办理出口。“当时仿佛计划经济时代的‘粮票’和‘油票’,你光有订单还不行,还要有‘配额’。”肖国新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回忆道。
所谓的纺织品配额制,是欧洲和北美国家于1974年实行的一种限制国际贸易规模的规则,其目的为保护本国纺织业的生产力。长期以来,纺织品配额制不仅严重压制了一些具有生产能力国家的产能和出口能力,也严重扭曲了全球纺织品服装贸易的发展。
1986年,乌拉圭回合谈判将纺织品贸易列入谈判议程,最后达成协议:逐步废止《多种纤维协定》(MFT),将纺织品与服装贸易纳入GATT体系的纺织品与服装协议(ATC)规定。根据ATC第2条第6款、第8款规定,在1995年1月1日至2004年12月31日的过渡期内,进口方将分三个阶段逐步取消所有数量限制,最终实现纺织品贸易自由化,即从2005年起,纺织业将迎来“无配额时代”。
而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中国纺织业也将享受这一待遇。而这对中国纺织业今后的发展尤为重要。
这从肖国新所在的保定集宏兴服饰有限公司可窥一斑。成立于1981年的保定集宏兴是一家主要生产衬衫的服装企业。这家企业的产品上世纪90年代期间以内销为主,2001年至2007年这段时间几乎放弃了内销专门从事外贸订单,2008年金融危机以后逐渐又增加了内销的比例。
从内销到外贸再回内销,集宏兴的三次转型与我国纺织业入世以来的发展趋势保持了高度的一致性。“我们外贸订单发展最好的阶段是入世后到2007年,当时我们接到的订单之多以至于自己的工厂不够用还要联合周边的十多家工厂一起生产。”肖国新表示,“国内大部分服饰企业都有过类似的转型历程。”
像集宏兴一样,大多数国内纺织、服饰企业都赶上了这波入世春风的沐浴。纺织业高级分析师、上海世之维信息咨询有限公司总经理汪前进对记者列举了这样一组数字:“入世以前,我国纺织企业全年出口额约500亿~600亿美元,2010年这一数字是20605亿美元,翻了四番。”
纠结“242”条款
“美欧仅凭三四个月的数据,就草率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这是完全没道理也是不科学的。”
有人曾经预言,从2005年开始,纺织品一体化将使全球纺织品贸易走入一个春天。然而,对于中国纺织业来说,这一年并不太平静。
5月13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作出了对来自中国的棉制针织衬衫、棉制裤子、棉及化纤制内衣采取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决定。
5月18日,美国商务部宣布,美国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以“市场扰乱威胁”为由,作出了对来自中国的化纤制针织衬衫、化纤制裤子、棉及化纤制梭织男衬衫和精梳棉纱采取纺织品特别限制措施的决定。
5月23日,欧盟纺织品委员会通过了欧盟贸易委员曼德尔森17日的提议,同意对由中国进口的T恤和麻纱启动“紧急特保”程序,要求与中国方面就这两类纺织品的进口问题进行正式磋商。
5月23日,美国商务部下属的纺织品协议执行委员会宣布,再次对4类中国纺织品实行进口配额限制。
“美欧对我纺织品设限依据的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报告书里的242条款,但援引242条款应该是有条件的,即要证明中国纺织品确实在美欧存在扰乱市场、存在威胁阻碍贸易有序发展的情况,二者之间应有因果关系。美欧不仅没向中方提供详尽数据,而且在这些问题上与中方的看法和分析都有很大差距。美欧仅凭三四个月的数据,就草率对中国纺织品设限,这是完全没道理也是不科学的。”时任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表示。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