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赛点亮人生 技能改变命运--记第二届“标准”杯全国缝制机械行业职业技能大赛
7月24日,第二届“标准”杯全国缝制机械行业职业技能大赛(以下简称技能大赛)选拔赛在四川成都完美收官。从2010年6月20日武汉开赛到2011年7月24日成都落下帷幕,第二届技能大赛选拔赛历时将近一年。本届大赛共分为中南、中原、华北东北、江苏、浙江、福建、广东、西南八大赛区,覆盖湖南、江西、河南、山西、甘肃、新疆、陕西、安徽、山东、辽宁、吉林、黑龙江、江苏、安徽、上海、浙江、福建、广东、海南、四川、重庆、云南、贵州等二十几个省市,吸引了1 200余人报名参赛、近800名选手参赛,在全国服装行业引起强烈反响。
9月上旬,对入围第二届技能大赛总决赛的近20余名选手进行了电话采访,就选手的基本情况、参赛收获、职业规划等进行了详细了解。
入围选手基本情况
经过紧张角逐、层层选拔,全国共有52名选手入围第二届技能大赛总决赛。
中南赛区共有6名选手进入总决赛,他们分别是于凤祥、刘芹涛、韩利雄、田永红、张攀。中原赛区共有6名选手进入总决赛,他们分别是陈义钢、史文艺、闫敬国、刘纪宇、刘刚、郭广洁。东北华北赛区共有6名选手进入总决赛,他们分别是孙思波、江志秀、房双福、马龙荣、王福军、崔振州。华东赛区共有8名选手进入总决赛,他们分别是孙东东、汤兴淼、吴志彦、廖超、杨玉军、刘亚军、王启祥、王家辉。浙江赛区共有6名选手进入总决赛,他们分别是马伯成、王明帅、黄凡、付欢印、苏赞敏、廖列军。福建赛区共有6名选手进入总决赛,他们分别是肖金生、陶小成、吕锦川、邹时柱、胡金和、陈友军。广东赛区共有6名选手进入总决赛,他们分别是林伟明、王海生、李正云、邬碧忠、倪怀珠、黄的的。西南赛区共有8名选手进入总决赛,他们分别是黄勇、严道明、陈华、张维俊、熊举、洪桥西、张平、陈福平。
西南赛区入围选手合影
52名选手全部为男性,年龄最小选手为22岁,年龄最大选手为45岁。其中,20~25岁的选手有14名,26岁~30岁的选手有17名,31~40岁的选手有15名,41岁以上的选手有6名。选手年龄整体呈年轻化趋势,反映出这个行当朝气蓬勃的一面。
学历构成方面,52名选手中24名选手为初中学历,占49%,大专学历仅1名,占2%,高中学历有20名,占41%,中专学历有3名,占6%,小学学历有1名,占2%。随着缝制设备科技含量的提高、新品更新速度的加快,行业对维修技术人员整体素质的要求也在提高。但目前这一群体的整体文化素质偏低,“高级蓝领”人才短缺。
52名选手从业年数从3年至28年不等,绝大部分选手从业年数都超过了10年。虽然从业年数长短不能代表参赛者技术水平的高低,但就整体而言,缝制设备维修是以实战经验见长的行当,当然也需要一定的悟性,所以入围选手从业年数出现如此大跨度也不足为奇。
选手擅长维修的机种多与自己的工作经历有关,比如某些选手一直在牛仔服或制服加工厂工作,其所擅长的机种一般多与牛仔服或制服加工设备有关。除了平缝机、包缝机、绷缝机等常规机种外,入围选手大多对套结机、钉扣机、锁眼机等特种设备有相当的了解。但对于总决赛中所涉及的电控系统内容,90%以上选手表示“没把握”。这符合维修行业缺乏机电复合型人才的现状。目前,缝制设备维修从业人员大多只懂一般的机械维修知识,从事一般的维护、保养工作还可以,但碰到一些技术难题就无法解决,行业缺乏既懂传统机械维修技术又掌握现代电子维修技术的人才。
52名选手分别来自江西、湖南、湖北、山东、福建、广东、江苏、安徽、四川、辽宁、云南、河北、陕西等省份(籍贯),45%在服装企业从事机修工作,15%为个体经营者(包厂机修),40%来自缝制设备经销企业。
收获及建议
对于技能大赛,所有参赛者都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能开拓视野、学到知识、与同行交流工作经验及探讨维修技术、对提高工作能力有帮助等,这些都是大家公认的参加大赛最大的意义。
湖北东颢制衣有限公司机修主管田永红说,自己从事机修工作20多年来头一回遇到技能大赛这样的活动。他认为技能大赛对机修人员来说是一项非常有意义的活动,能检验个人的技术水平,也能证明个人的实力,还可以开阔眼界。
杭州群宇时装有限公司机修工刘纪宇认为技能大赛的举办对机修工来说是个福音,是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对提高自己的工作能力很有帮助。他说:“参加大赛最大的收获是能向来自行业组织和企业的专家以及同行高手学到许多有用的知识、技术。”刘纪宇说自己在比赛期间结识了不少同行朋友,赛后在工作中遇到问题时经常互相请教,对提高自己的技术水平很有帮助。
丸久(青岛)时装有限公司车间主任孙思波认为,对机修人员来说,参加技能大赛是提升自身价值的“最佳机遇”。他说“通过参赛,能检验自己的技术水平,对国产设备有了新的认识,结识了很多同行高手和前辈,并和他们建立了联系,工作中遇到难题可以请教,对自己的工作有很多帮助。”
荆门市新港服装有限公司设备主管陈义钢说自己通过参加大赛学到了不少知识,结交了一些同行朋友,对自己的工作很有帮助。此外,他认为同行之间的竞技能给人以上进的动力。
浙江东伟集团有限公司机修工罗正红认为大赛举办得很好,是一个很好的技术交流平台。他特别指出,今年总决赛的赛前培训增加了电控方面的知识,正是机修人员所亟需的。他说通过参加大赛,自己对缝制设备行业也有了更深的了解。
福建荣丰服饰有限公司机修工胡金和认为,参加大赛对机修人员来说是一个很好的锻炼机会,因为平时工作中对机器进行整体拆装的机会很少。
对于参加大赛的收获,除了和其他参赛者有共同的感受之外,苏州福瑞丝绸服饰有限公司的机修工廖超特别指出,通过参加大赛能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找到自己需要改进和提高的地方。
挑战狼体育用品有限公司机修主管肖金生认为参加技能大赛最直接的收获就是能通过这个平台证明了自己的实力。第一次参加大赛就获得了分站赛冠军的他对大赛的影响力有更多的感受。他说:“比赛后,来挖我的人很多。”显然,技能大赛让他在这个行业的知名度和身价有了显著提升。
很多参赛者在给予技能大赛各种赞誉的同时都指出大赛有必要继续举办下去。田永红希望大赛今后能定期举办,以便让更多的机修人员有机会参与。孙思波也认为大赛应该继续办下去,同时,他希望能有专门的机构为机修人员提供培训服务。
第二届大赛增加了电控方面的内容,这在参赛者中引起较大的反响。很多参赛者反映电控知识匮乏,对主办方提供的电控培训内容很难理解。于今年年初在安徽太湖县开设缝纫机商店的杨玉军指出,目前机修人员电控方面的知识普遍很欠缺,希望大赛组织者今后能多提供一些电控方面的培训。杨玉军认为大赛的内容比较单调,对多数有经验的机修工来说,机械部分太简单,而电控部分则太难。参加过两次大赛的廖超认为机修人员大多没怎么接触过电控方面的知识,一天培训时间根本不够,个人认为没必要把电控知识作为比赛内容。常熟鲨威服饰有限公司机修工王家辉也坦称,对他来说电控方面是个盲点。他认为,尽管电控不好懂,实际工作中也不是特别需要,但还是要学一些。“知识越多越好”,王家辉说。
在谈到对大赛的建议时,大多数参赛者认为应该增加比赛机种、增加难度。廖超认为,技能大赛的内容比较单调,比赛机种太少。他建议增加比赛机种,比如针织机器、套结机、锁眼机等特种机。他说这样才能真正体现参赛者的技术水平。苏州周盛服装有限公司机修工王启祥也认为大赛的不足之处是机器种类太少,他认为应该增加特种机、后道设备等机种。“要稍微有些难度”,王启祥说。石狮永峰服装有限公司机修工吕锦川认为大赛应该加大难度,比如增加一些高端特种机,这样才可以赛出水平。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