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服装业:二十年发展融合太多的事

      在经历了沃土的滋养、神木的筑成、炎火的涅槃、耀金的锤炼,中国服装行业进入了若水的时代——无形但却有力、无形但却醇厚 

      “二十年发展融合了太多的人、太多的事、太多的回忆和太多的希望。”主持人白岩松说。

      随着白岩松说的这一开场白,“云想往事——中国服装协会成立20周年晚会”开始了。

      来自于全国的服装业者,于10月20日晚8点聚首北京,一起回望过往20年的努力和探索,并对作出突出贡献的群体给予致敬。

      今夜,北京,星光璀璨。

      沃土的滋养【1991-1995】 

      “要感谢那个时代。”雅戈尔集团董事局主席李如成站在舞台中央,心情激动。

      他的话代表了很多创业者的心声,红豆周耀庭就是一位。

      “上世纪80年,我们乡镇企业是‘私生子’。”他说,甚至在80年代前期他们的服装还不是直接流通到市场,只能卖给各级纺站。

      其实,直到1989年后,政府还曾对私营企业严厉整治,很多私营企业不得不挂靠或归属到国营、集体企业旗下。企业自主权很少,缺乏活力,中国服装业一度出现了沉寂。

      转机出现在邓小平南巡,随后十四届三中全会指出,要“进一步发展商品市场,在重要商品的产地、销地或集散地,建立大宗农产品、工业消费品和生产资料的批发市场。” 

      这为服装品牌的成长提供了土壤。

      改制度、看需求、引人才、抓信息、拓网络,乡镇企业纷纷转制,小批量、多品种、交货快、质量好的优势也被越来越多外商看中,纷纷找上门搞合作,或投资联营,或来料加工,或包销产品。

      其实,早在1991年1月,中华工商时报文章中就说,一些发达国家制衣商喊出了“到中国去办厂!”的口号。

      这是中国服装产业的一大机遇,中国因成本洼地而成为国际服装产业大转移首选之地,中国服装业进入了世界经济大循环。

      “三来一补”和三资成为东部沿海地区很多地方的特色。有的嫁接国际先进技术,有的不断总结管理经验,甚至亮相国际展会,但更多企业还是把主要精力放在了产品上,提升产品质量,丰富产品设计。毕竟,在当时国际产业链里,中国还只能以产品说话。

      时间走到1994年,中国服装人迎来了自己的首份荣耀,中国服装生产和出口开始位居世界第一。

      而此时,皮尔·卡丹们早已第一时间踏上了中国。

      国门的打开,市场的开埠,国际大牌的涌入,中国服装感觉到了压力,平台建设提到了议程。“兄弟杯”设计大赛开始举办,十名最佳中国设计师开始评选,《中国服饰报》、《服装时报》诞生了,首届CHIC开幕了,而以市场为中心、以服务为宗旨而成立的中国服装协会,开始见证并推动中国服装业20年来的腾飞史。

      在压力和梦想之间,一大批中国品牌服装诞生了。

      雅戈尔衬衫自1991年初面市以来,就把质量意识潜入企业文化,雅戈尔一件衬衫要经过72道工序,每道工序都不少于4—12条细则要求,从领头、口袋、袖子、扣眼到门襟里襟,其左右对称皆限定在1—2毫米之内。

      而杉杉打出了“杉杉西服,不要太潇洒”的口号,开启了中国服装品牌运作之先河。

      波司登在1994年开始见识到时尚的力量,那年几十万件羽绒服有一半积压。其老总赴销售一线考察,最后发现产品与市场需求存在颜色、面料、款式、版型、质量等方面的差异。于是他一方面提高羽绒服含绒量,使羽绒服变得更轻薄;另一方面将时装设计理念引入羽绒服。那一年,“真正赚到了钱。”

      实际上,借助对外加工,沿海企业已开始了解国际服装款式、色彩、面料动态,经过原始积累后,一大批中国品牌服装开始运作。美邦周成建先树立品牌知名度,然后“借鸡生蛋”(定牌生产)、“借网捕鱼”(特许连锁经营)开始虚拟经营;擅长体育营销的李宁不断创新,赢得了业界的尊敬……

      中国服装业迎来了史上繁荣之景象,招商季节,天南地北的人扛着一麻袋一麻袋钱,等候在雅戈尔和杉杉这些品牌门前,蔚为壮观。

      神木的筑成【1995-2000】

      “那时,杉杉每天利润可以买辆豪华车。”郑永刚说。

      但到了1997年,这种局面不再持续。库存太大;预收货款收不回来;原先排队等待拉货的终端销售商,也开始要求价格谈判;重要的是,毛利润从原来的30%左右已下降到12%……

      “短缺经济时代过去了。”郑永刚痛下决心,把所有直营店改为特许加盟,开始了变革时代。

      实际上,此时中国纺织业正在打响扭亏之战,优化结构、大规模“压锭”,这也给中国服装带来了创新升级的机遇。

      而这一年,中国终于确定了走社会主义市场道路。这也给企业吃了定心丸,企业家也成为一个被认可的阶层。

      中国企业的舞台越来越广阔。杉杉和雅戈尔先后在沪挂牌上市,开始着手内部机制改革。

      在这种大环境下,“我们提出了名牌战略,”中国服装协会会长杜钰洲说,“名师、名牌工程”,就是为了提升中国服装设计师社会地位,在客观上起到引导国内服装品牌注重设计、重视设计人才、寻求品牌核心竞争力和差异化竞争的作用。

      行业领头企业杉杉,再次看到了机会。以每人年薪100万元,杉杉将张肇达、王新元聘至杉杉旗下,力图打造“法涵诗”。

      1998年4月,王、张二人推出《不是我,是风》主题全国巡展,曾轰动一时。

      “设计是灵魂,设计师是灵魂的载体,要让灵魂归位。我毫不怀疑,中国的设计师时代已经到来。”郑永刚说。

      此时,雅戈尔、七匹狼等企业纷纷响应;谢锋情系圣三利、赵玉峰联姻黎明、吕越携手富威格、“凯地”聘请吴海燕、赵伟国;武学伟、武学凯、刘洋等一大批优秀时装设计师如雨后春笋般出现。

      太和集团甚至高薪聘请法国设计师马蒂担任艺术总监,沈阳黎明服装集团诚邀日本著名时装设计家小筱顺子加盟。

      一手抓设计,一手抓营销。1998年5月,在零下43摄氏度严寒中,身着波司登羽绒服的藏族大学生次洛代表“中国波司登登山队”,与3名斯洛伐克登山队员一起,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中国波司登登山队队旗插上了世界最高峰,一枚刻有“波司登雄居中国第一,挑战世界名牌”字样的金属牌,也随之留在了世界最高峰。

      而白领率先启动“顾客完全满意体系”,将企业经营理念、经营战略和实施策略合而为一。

      ……

      “20世纪末,服装品牌完成了从产品需求到品牌需求,到品位需求,再到人文需求的定位转变。”有专家说,服装产业开始全面参与国际竞争。

      1998年沈阳黎明“中国古今服饰展演”在法国演出后,雅戈尔代理Maxim’s de Paris品牌。悉尼奥运会法国国家体操队奥运装备选择了李宁,“千禧年中国纺织品、服装贸易展览会”在美国纽约举办……

      然而,国际品牌已经兵临城下。 

      炎火的涅槃【2001-2005】

      经过15年谈判,2001年12月11日中国加入WTO。

      很快,国际品牌就似发现新大陆般涌了进来,很快“高、中档品牌消费市场被大量国际品牌所占据,如北京赛特、燕莎等商场,其国内自主品牌仅占40%。”杜钰洲说。 

      而此时,杉杉启动自有品牌“法涵诗”,虽然也曾进入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最高档百货商场,但最终落寞收场。另一个被杉杉高价收购而来的国内著名休闲品牌“意丹奴”,也从一个全国性休闲品牌沦落到只在二三线城市出现的户外运动品牌。

      后来,时任杉杉品牌部经理的郑学明曾总结到,中国设计师更像设计界的“政治家”,一年才来企业工作一个多星期,其他时间忙于讲课、表演、参加评比,没有国外职业设计师那样根据市场需求进行创作。

      他认为,知名设计师只能从设计的产品成为品牌的过程中来。

      于是,2001年杉杉开始探索“多品牌国际化”,通过与国际品牌的合作,学习国际品牌运作经验、设计理念,从而培养自己的设计师和品牌运作人才,从而最后拉动自己原创品牌。

[1] [2] 
  • 相关阅读
    1. 纺织服装业,内需潜力如何释放?
      马云“新制造”:先从3万亿元的服装业“开刀”
      疫情冲击全球纺织服装业:369家上市公司上半年营收暴减524…
      2020年中国服装业市场分析:行业经营效益持续下降 出口呈现…
      采购商远离中国 全球纺织服装业寻找新的方向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