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内中小型鞋企转型时应注重“微笑曲线”
12月8日,世界鞋业发展论坛在厚街镇举行,来自世界各地的鞋业代表专家在此纵论鞋业的未来发展。在此次论坛中,转型升级成为与会业内专家的共识。
鞋产业作中国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中小型企业一直以OEM为主,使中国一直是国际鞋类产品的生产大国。而随着近两年,金融危机、用工紧缺、原材料上涨等敏感词汇像乌云一样笼罩着劳动密集型企业,国内鞋业也大受影响。面对困境,国内众多鞋企纷纷选择转型升级。
企业转型并非一日之举,需要有完善的研发团队和销售体系,同时也应当注重“微笑曲线”。所谓微笑曲线是指微笑嘴型的一条曲线,两端朝上,在产业链中,附加值更多体现在两端,设计和销售,处于中间环节的制造附加值最低。延伸到鞋行业也是如此,国内鞋业生产商由于成本上涨,需要不断迁移以获得低成本的劳动力,国际知名鞋业品牌而是将生产体系分布到世界各地,但研发部门一直位于本国之内,中国鞋业应该专注于设计、品牌销售等因素,并瞄准中等价位的消费人群。以尽快走向鞋业制造大国。
企业设计至关重要
前面已经讲过“微笑曲线”注重的则是设计和销售上,研发设计是鞋类产品的首个流程,决定着企业的生产与市场份额,因此企业一定不容忽视。
制鞋业作为与消费者日常生活联系最为紧密的消费品,对鞋的时尚色彩、质量与舒适度有着很高的敏感度和多样化的要求。企业设计团队在设计鞋子时一定要全方面考虑,据业内人士反映,中国鞋服行业的色彩研究水平、对于色彩的规划和整合意识与国际上同行业相比更加薄弱。与此同时,个性化消费已成为主流,简单、无内涵的产品色彩设计将被消费者无情摒弃。放眼长远,只有根据消费者的心理需求来进行色彩规划、设计的产品才能赢得市场。
企业品牌需循序渐进
许多消费者在购买鞋的时候往往选择知名的品牌,如女鞋巨头百丽、达芙妮,运动品牌李宁、耐克、阿迪等,不仅仅是鞋的外观及价格问题,更多的则是品牌问题,正是因为这些国际数十多年打下的知名度较高的品牌才被消费者认可与肯定。
由此可以看出,企业的品牌并非短时间内就可以做强做大的,需要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业内专家表示:“许多人在讨论制鞋产业到底是传统产业还是科技产业,其实只要创新求变,注重科技的鞋企就是科技企业,反之则是传统产业,生产企业转型的本质就是科学生产。首先要将代工环节即OEM做好,然后加强设计做ODM,发展全球贸易。实现了从被动接订单到主动找订单的转变后,如果还能做好,再开始做品牌。意大利鞋业品牌的成功,得益于意大利逐步转型而实现的文化、技术、产业积淀。因此中国鞋业也应循序渐进。”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行,越来越多的中国鞋企认识到了品牌的重要性。像亨达、奥康、康奈等企业已经建立起了较为完善的品牌系统,并成为中国驰名商标,越来越多的受到了消费者的欢迎,他们将会成为中国制鞋行业的中坚力量。
综合上述,目前国内鞋企已经加快了转型升级的步伐,“微笑曲线”也成为企业转型的发展趋势,同时鞋业市场已形成龙头企业带动小企业共同发展的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