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企冰火两重天:有的关停有的招不够人
在东莞一家针织服装厂的车间里,从模板设计,到布料裁剪,再到织机缝纫,近百名工人在埋头忙碌着。但在工厂转角处,有几十台织机安静地站着。
“工厂鼎盛时,有两百名工人,去年开始订单不够,人手削减了一半。这批织机还不知道怎么处理呢。”企业创办人韩老板一声叹息。
他的鬓角有些白发,也给人一种低调、朴实,但精力充沛的感觉。
这家东莞企业主接意大利市场订单进行贴牌生产,其遭遇,是我国外贸遭遇“内外夹击”的例证:外需萎靡导致订单减少,于是裁撤人力,机器空闲出来;加上原材料、劳动力成本上升等内部因素,企业的利润空间被进一步勒紧。
一边有企业因为订单不足而闲置机器令其“吃灰”;另一边,也有企业因为人手不足而发愁。
在东莞另一家服装企业春晖时装,设计师正在电脑前老练地描绘各类图案,办公室的一侧,多种款式的女装整齐排列在一起。春季服装发布会的标语显眼地挂在车间门口。
据企业负责人蒋文颖介绍,东莞工厂产品之前完全外销,现在开始与国内品牌合作,内销开始占据销量一成,市场反响还不错。
但在事业转型阶段,蒋文颖开始操心人手问题,“现在企业最大的烦恼是工人不够,原来介绍一个人进来做半年,可以拿到一两百元的介绍费,现在出台新政策,介绍费已经提高到1000元,但还是招不够人。希望春节过后能够通过老员工带回更多的人手。”
众多企业负责人形成了共识,这个冬天有点冷。有人选择了离去。《经济参考报》记者近期在东莞一些产业聚集镇调研发现,一些微型小厂由于难以接到大厂转包的订单,纷纷关停,厂房空置率提高。
韩老板说,自己都吃不饱,外发的订单也少了许多,原来有合作关系的小厂六七十家,已经倒了七八家。
在大朗镇的佛新村,一些小厂的门口还贴着招工启事,但已经大门紧锁,人去楼空。
全球经济寒风呼啸而来,及时转型的外贸企业,在寒风中走得更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