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鞋业用脚尖踩着“利润”与狼共舞
十年前的12月11日,中国跨入WTO大门,十年荜路蓝缕,中国企业与中国经济不断壮大。十年后的今天,聚焦温州代表性行业——皮鞋的最大出口企业——巨一集团,试图从它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鲜活经历,梳理温州民营企业的十年世贸路——
轨迹1:入世之初转战心仪的欧洲与巨头共舞
中国加入WTO和市场壁垒的拆除,极大释放温州优势传统产业的产能,温州经济国际化程度进一步加快。仅从2001年至2005年,温州皮鞋出口4.38亿双,总出口额15.84亿美金,其中出口到欧盟的5.34亿美元,占了1/3强。
“入世前,基本上没几个温州鞋企能打入欧盟市场。”在巨一鞋业集团总经理潘建中眼中,中国入世十年,是温州鞋从小到大、从弱到强嬗变的十年。
2001年前,温州鞋对外贸易国主要是前苏联国家,苏联国家轻工业落后,技术门槛不高。1995年,潘建中曾在莫斯科从事皮鞋批发生意,虽说生意红火,但由于当时中俄都尚未加入世贸组织,两国边贸游离在WTO平台之外,加之“灰色清关”如梦魇般挥之不去,他最终决定放弃俄市场,进军更成熟更稳定的西欧市场。
这是当时很多温商的梦想。“由于未入世,高企的关税等贸易壁垒设限,温州鞋企很能打入欧洲市场。”潘建中回忆,不仅是关税,技术上,当时欧盟对限制销售与使用危险物质和制剂的条例是全球最全面最严格的,各种化学物质含量规定很细,而这恰恰是当时温州鞋的短板。
“当时我们谁都知道入世是个大机遇,但老实说心里也有些没底。不过入世那一刻,现在回想起来仍然很激动。”潘建中回忆道,2001年12月11日,多哈,当中国结束了15年的“入世长征”,时年31岁的潘建中高兴得像“做了有史以来最大的一个单子”。
为了打入严苛的欧盟市场,巨一早在1999年便开始按照欧盟技术标准进行改革、调整,许多成品鞋、原材料甚至都是带到香港检测。“当时一双样品鞋的检测花费要1万元,100双就是100万元,可以说为了对接欧盟的标准,我们付出极高的人力物力。”潘建中说。
巨一的努力没有白费,入世后,巨一通过参与展会等形式不断走出去,德国DHM、西班牙ZARA等世界著名零售商纷纷看中他们并与之合作。
“这在入世前是不敢想象的。”潘建中说,欧洲是温企心仪的市场,入世后终于迎来了“共舞”的机会。而此时,其他如东艺、奥康等温州鞋企也铆足劲闯荡海外市场。
轨迹2:摸爬滚打率先拿到“通行证”规避贸易壁垒
不是所有的舞蹈都是美妙的,“共舞”也有踩脚的尴尬。事实上中国加入WTO后,温州人很快便遭遇“下马威”:CR法规。2002年3月21日,中国入世后第101天,温州市烟具行业协会组成交涉团前往欧洲,应对国际贸易争端。在此后的反复交锋中,温州人打赢了经典的“入世贸易第一战”。而类似打火机的反倾销和贸易壁垒,温州皮鞋等其他行业也不是没有遭遇。
可以说,入世十年,是温商在日益一体化的全球市场中摸爬滚打,熟悉国际贸易规则、提升竞争力的十年。
“很多人看到的是挣外国人的钱似乎容易一些,却没看到承担的风险也要大。”潘建中感叹,随着入世后贸易的深入,他越来越切身地感受到:玩法不一样了。
“打火机那时的事,我们一直都在关注。并且也在想:万一有一天这类贸易壁垒发生到鞋企身上,我们怎么办?”潘建中告诉记者,温州打火机成功应对了欧盟的反倾销诉讼后,欧盟随后便频频针对中国鞋的反倾销调查。有打火机同行先行在前,温州鞋企边应对边学习。当时,奥康、吉尔达有关负责人协同广东等地制鞋企业前往欧盟总部布鲁塞尔,参加欧盟对华皮鞋反倾销听证会,并递交抗辩资料。潘建中自然也是全程关注。
温州鞋企低小散,劳资纠纷时有发生,比如某某鞋厂发生女工中毒事件,国外客户闻讯后全部撤单;鞋厂没有达到当地法律规定的最低工资标准,国外客户停单两个月等事件在我市时有发生。潘建中说,中国入世后,欧美利用增加关税、反倾销的手段已经不管用。以人权保护为核心的SA8000认证推行,实质上是欧美国家为阻止我国低价产品强劲出口抛出的又一个贸易壁垒。
或许得益于长期来的外贸“嗅觉”,抑或承袭了老当家李爱莲的严谨作风,早在2004年,巨一率先在全省拿到了SA8000国际认证,凭着这张“通行证”,巨一成功规避贸易壁垒。
“巨一有今天辉煌,也是被国外残酷的技术和贸易壁垒逼出来。”在潘建中眼中,反倾销和贸易壁垒也不全是坏事。“或许若干年后,温州鞋企及其他一些行业可能会表示感谢,是它们给了我们第二次凤凰涅槃的机会。”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