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温州视窗透析中国制鞋业发展新趋势
尽管官方一再否认,但坊间关于温州产业“空心化”的讨论不绝于耳。此次温州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再度引起人们对温州产业的关注,并进而转变为对中国民营企业生存环境的关注,以及对经济结构转型调整的拷问。在经济学者看来,“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的角逐,折射的是温州经济增长模式面临的真实困境。
优势已失的“温州模式”
温州被誉为中国民营经济的样本。
上世纪80年代,从“前店后厂”的家庭作坊起步,温州人依靠“低成本、低技术”的小商品占领市场,形成了“小商品、大市场”的“温州模式”。
在此后30年,这一模式承载起温州经济发展的重任。但近年来,由于受到产能过剩,劳动力、土地、原材料等成本大幅上涨,人民币升值等因素影响,传统温州经济模式的优势正在消失。
纽扣、服装、开关、皮鞋、打火机等小商品是当年温州人起家的行业,其共同的特点是都属于低技术行业。在过去“短缺经济”的年代,曾为温州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温州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会会长周德文说,事实上,这些处于产业链条低端的民营企业,经不起任何大风大浪。
打火机是温州产业的一个缩影。在温州,2001年是打火机行业最兴盛的时期,全市有近5000家打火机企业。金属打火机更是占据了全球80%的市场份额,但10年之后,温州打火机企业已经不足百家。温州东方轻工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李中坚说,早年间,生产一个打火机可以赚一毛钱,但现在连一分钱都赚不到。
缺乏自主知识产权,附加值低下,再加上近几年劳动力、原材料、能源价格上涨,更进一步缩减了打火机的利润空间。温州打火机的集体陨落可以说是温州产业变化的一个缩影,更是温州传统制造业的真实写照。
衰落并不只出现在打火机行业。据温州市工商联统计,2003年温州有规模的制鞋企业4000家,现已关停1000多家。
温州市政协委员、温州市烟具协会会长黄发静去年作了“温州企业外迁和投资环境改善问题”的调研,结果显示,不论是土地、劳动力、原材料等要素资源,还是制度供给,温州都已失去优势。
浙江缝叶鸟鞋业有限公司是一家集研发、生产和销售为一体的女鞋生产企业,年产量300万双。在温州现有的2500多家制鞋企业中,规模并不算大。公司老总刘小标,从17岁开始创业,今年尚不满30岁。
刘小标说,去年年底以来,一吨鞋底材料涨了三四千元,相当于一双鞋光鞋底材料成本就要涨3元。胶水价格涨了一倍,工人工资涨两成。用电最紧张时,一周两天需自己发电,平均每双鞋用电成本达1.5元,“而平时,每双鞋用电成本是1元。”
温州市统计局今年6月的一项专题调查显示:该市中小企业,尤其是小型企业和高能耗企业是停限电的重点对象。同时,6月份柴油价格同比增长约15%,企业自发电成本增高。再有,“由于受物价上涨、外来务工人员相对减少和企业用工需求持续增长等三方面影响,温州企业"招工难"从春节后延续至今。”
在被调查企业中,约有16%被访企业认为融资很困难。融资难度增加直接导致企业财务成本上升,1~5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的财务支出增长43.6%,其中利息支出增长46.1%。此外,原材料价格持续上涨。1至5月,温州原材料购进价格同比累计增长8.4%。
“高利率的民间借贷只是压垮中小企业主的"最后一根稻草"。”周德文说,事实上,各种沉重负担早已让企业“体力不支”,民间借贷乱象的背后,反映的正是实业不兴,中小民营企业盈利的艰难。
有一个被广泛引述的案例:一位老板有一家职工千余人的企业,自己在工厂一年辛苦到头,利润不足百万元。而老板太太在上海投资楼市,买了10套房,8年间获利超过3000万元。
炒楼、炒煤、炒矿产,乃至炒红酒、炒艺术品,温州人体验到资本升值的乐趣,不少靠实业起家而又“逃离”实体经济的民营企业,主动进入资金市场,导致“钱炒钱”的高利贷愈演愈烈。
一位企业老总说,制造业利润越来越薄,过高的成本在加大企业经营压力的同时,也加速着企业从实体经济抽逃资金。
人民银行温州中心支行的数据显示,2004年温州逾90%的民间借贷是流入实体经济,而在今年,这个比例则萎缩到35%。据2010年温州市金融办对324家企业的调查显示,2008年被调查企业进行主营业务以外的投资有119家,2009年增加到138家,2010年一季度达到163家。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