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研:当用工荒已成"连续剧"
眼下,一年一度的外来务工人员回流的时候再度到来,用工问题也再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在中国人眼中,正月十五闹完元宵,春节才算结束,很多服装企业也都选在这个节点前后陆续复工。然而,近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结构的转型,用工短缺、劳动力成本上涨的形势日趋严峻。当劳动力“无限供应时代”落幕,近年来,服装企业的用工荒每年都在上演,已成连续剧,业界不禁要问:我国的人口红利究竟还能派到何时?企业如何“招徕新员工,留住老员工”?
山东
提供过渡性住房定向培养员工
情景再现
龙年春节以来,山东用工荒也开始上演。在青岛内蒙古路、城阳等劳务市场,企业拉起大旗招兵买马,但求职者远远不能满足企业用工需求。据当地媒体报道,自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来,以前鲜见的用工荒登陆岛城,2010年年初青岛用工缺口曾高达约12万人,至2011年年初这一数字又扩大到15万人。目前有关部门还未公布今年的用工缺口,但从企业用工和劳务市场现状看,短期内山东的用工荒很难逆转。究其原因,近几年企业为满足求职者工资要求,拉升了市场用工价格,使得一般工种的工资年增幅达到了20%以上,目前普通工种的工资期望基本在2000元以上,还要包吃住,按规定上五险一金。而青岛市的企业多以家电、电子和轻工类企业为主,这些企业赢利能力相对较低,招用工人开出的工资条件也就不容易满足求职者胃口,甚至有的求职者即使短期找不到工作也不愿意“屈就”。总体来看企业成本压力和求职者高工资期望矛盾短期难以解决,用工荒或将持续一段时间。要解决这一问题,从大环境看要靠不断淘汰低端产业,实施产业结构调整来完成;从企业角度看,必须采取措施留人留心。
见招拆招
记者在青纺联控股集团了解到,近几年来,该集团旗下纺织服装等工厂也一直存在招工难、留人难的局面,员工流动性比较大。为确保能够满足企业生产需要,该集团采取了一些办法来缓解用工难题。比如,出台了有关提高工人岗位工资标准、运转班次和员工子女托幼费学费报销、外来工期奖等办法,集团一线员工薪酬近几年每年上调比例都在15%以上。同时该集团还在郊区工厂推动本土化招工、提供已婚职工过渡性住房等措施,稳定员工,加大招工影响;在市区建设起青纺联青年公寓免费为外来员工提供食宿,并与有关职业学校联合招生办学、定向培养员工。通过一系列措施,基本稳定了员工队伍,保证了生产用工。
四川以人为本创新管理模式
情景再现
新年伊始,记者会同四川省服装服饰协会对省内部分服装企业进行了调查访问。结果显示,近八成企业工人返厂率较高高、正常生产未受影响。但是,有少数企业,尤其是中小服装企业不同程度地存在工人返厂率低、招工难等问题,生产受到了较大影响。
通过进一步调查发现,工人返厂率低、招工难的企业多是小微企业,存在共同的问题都是:设备陈旧、效率低,工人劳动强度大;企业缺乏人性化管理;没有自己的自主品牌,在市场竞争中缺乏优势。另据调查,四川省服装企业尤其是中小企业在信贷规模上存在较大障碍,企业在争取政府政策支持方面缺乏有效的沟通。
综合国内外各种因素,今年服装企业面临很多不利因素: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经济疲软、前景黯淡,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包括纺织服装等传统行业以及新能源、新信息技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领域摩擦将增多;另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生产要素成本上升、人民币升值,求职者对工资待遇、企业环境、发展空间的要求将更高,这些都将使服装企业的经营压力加大。
见招拆招
政府出台一系列政策措施,从融资、税收等方面支持中小企业发展;省委省政府“两化互动”战略的深入推进;成渝经济区以及天府新区加快发展都为我省服装行业健康稳定发展提供了有利因素。从服装行业自身来说,在发展过程中,企业在注重品牌、创新、科技的同时,更应注重“以人为本”,创新管理模式,注重人性化管理、不断改善工作环境;淘汰落后、更新设备,创新思路,注重产品质量和产品效益,推动企业健康发展。
江苏技术工越来越难招
情景再现
现在,不是企业招聘员工,而是员工在“考察”企业。今年,服装加工企业并没有像往年一样着急招工,而是处于观望态势,具体招工要在五一后开始,因为企业对2012年整个国际形势以及行业形势看不清楚,无法作出有效判断。
同样,工人也不着急上班,大家都在选择待遇好、综合环境好的企业。现在企业用工成本迅速上升,平均工人工资达到3000元左右,比2011年同比增长20%。而且现在很难找到合适的工人,因为中西部地区现在经济发展迅速,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承接地需要大量劳动力,很多服装工人被当地截流,以河南、安徽为重。同时,现在的80后、90后缝纫工不愿意加班,缺少吃苦精神,出来打工主要不是为了生存,而是为了见识外面世界。现在每年进入服装行业的新缝纫工还没有每年退出的人多。
见招拆招
目前,江苏服装加工企业大多给工人上了三险或五险,工人社保成本迅速上升,有的企业工人保险达800多元一个月。被调查企业都认为,给工人上保险是应该的,也是正确的,是企业应该承担的社会责任,但现在走的步伐有点太快、太高,企业短时间内很难消化和承担。而且很多小企业不交税、不上保险,以低价竞争,扰乱了市场环境。
广州“用工荒”呈现新特点 “全方位善待”成关键
情景再现
每年春节之后,“招工难”都会成为广东纺织服装界高度关注的话题,今年也不例外。与往年不同的是,随着新生代农民工群体的日益扩大,因诉求增多而导致的“用工荒”日渐明显。
2月6日,记者联系了数家广东地区的纺织服装企业,发现尽管春节假期已经过去了好几天,珠三角有些地区的企业员工返岗率还不及三分之一。广东千里马布业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总监陈丽珊介绍说,据她所知,大部分企业是老板早就上班了,但工厂还处于停产、半停产状态。“用工荒已经成为纺织行业的常态,尤其现在要招一名技术工人更是难上加难。”陈总监如是告诉记者。
从事纺织行业30多年的卢先生也对此充满忧虑,原本以为去年经济的下滑会让今年招工难问题得到一定程度的缓解,但事实却是到目前为止一线纺织工人的到岗率才刚过40%。“正月十五后会有第二股返城潮,但即使这样,估计到时候工人的到岗率也仅有六成,工厂远远‘吃不饱’,”卢先生有些无奈地说道。
见招拆招
为了应对“招工难”问题,珠三角不少中小企业普遍提高了10%~20%的薪酬待遇,甚至有些企业早早就守在各地的火车站和劳动力市场,只要务工人员一个电话打来透露意向,企业马上派车去半请半拉地将他们接到厂里。即便如此,招工难题依然不容乐观,广州华联纺织有限公司原本打算在今年扩大生产规模,招工总计大约200人,但该公司负责招聘的郑先生说,感觉今年人实在不好招,到现在连十分之一都没招到。
还有一些中小企业为了留住老员工,早在春节前就做足了“功课”。安贝妮服饰有限公司老早就在食堂、宿舍楼前的醒目位置提出红色大通告,发布各种“按时返岗奖励”和“留守员工过节安排”。
不过,记者从各地纺织、服装行业协会了解到,得到的又是另外一种声音:尽管中小企业普遍面临用工紧张、招工难,但依然有不少务工者因找不到工作而发愁。
“‘用工荒’关键不仅仅在于人,还在于劳资双方对于工作的认知差距。简单来说就是企业和员工互相瞧不上,这个特点在新生代农民工身上表现尤其明显。”中山大涌镇纺织协会萧天浩秘书长告诉记者。目前新生代农民工的比例越来越大,与他们的父辈相比,除了薪酬待遇外,对于工作环境、住宿条件、企业文化也有了越来越多的要求。而企业则是希望招收熟练工,希望员工能够在短期内就产出效益,并吃苦耐劳,但新生代农民工往往不具备如此条件。
当然,部分企业的“坏习惯”也在打击着务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东莞市纺织服装行业协会茶山分会许建平秘书长向记者透露,许多小型企业的薪酬存在一定的“水分”:有些奖金、福利根本没有写进规章制度,在落实薪酬制度时与招聘会上的承诺大相径庭,导致很多的务工者宁愿保持观望的态度,也不愿立刻进厂打工。
深圳“老带新”解决用工难
情景再现
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服装企业。目前,深圳招工的服装企业有以下几种:一是扩大生产量的企业;二是专门招熟练工的企业;三是中小加工企业。贝特丽诗、万泽丰,菲妃、洪洋达、金舶莱、泰玛、爱玛、唯简等中小女装品牌企业今年的工人已到位。有3年以上工作经验的工人工资在5000元左右,中烫、打边工人的工资在3500元左右,有全勤奖,年底有旅行,每月还有伙食补助,每月放假4天。
贝特丽诗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罗总向记者介绍:“企业目前有员工三四百人,资历老的员工在企业有八九年,最少的也有三四年。近年来企业两手抓,一手抓专业市场,品牌直营店的销售额,一手抓品牌形象,品牌文化,企业文化建设。现在市场竞争激烈,要培育熟练的制衣工,就要提供好舒适的住宿条件、丰厚的薪金,几年下来,制衣工也能安心工作,对企业也有一定的责任心。”
有员工告诉记者:“以前是企业选工人,现在是熟练工人选企业,如果哪家家企业在同区域上班企业工资低,福利不好,文化生活不到位,工人在私底下会比较,等来年这家企业的招工就难了。”
今年深圳服企招工难,但不如往年需要那么大。因为一些大品牌服装企业两年前就开始把生产向江西、湖南、四川、重庆、安徽等西部省市转移,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内地服企把设计、展示、销售放在深圳。珠三角以前长期从事外加工的制衣厂和工人特别多,工人大多是家族式或同乡关系,因此,这些中小加工制衣厂非常能适应市场的变化和需求。
见招拆招
现在深圳的服装企业招工基本通过市场调节。好的企业长期招新员工进行培训,同时企业和老员工签长期合作合同,鼓励老员工带新员工,并有奖励措施。这样,企业就形成了“老带新”的招工制度,加上培训新员工的制度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用工难问题,也给企业带来效益。当然,从根本上提高技术工种的就业稳定性,才能解决用工难问题。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