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有大乾坤——温岭鞋业调查之一
大部分企业依靠“拷贝”起家,质量与产量成反比,温岭产的鞋子一度被人们鄙之为“礼拜鞋”:穿一个礼拜就破。城北街道在2010年获“中国鞋类(运动鞋)出口基地”后,2011年又被授予“中国鞋业名城”、“童鞋之乡”的荣誉称号……
编者按:
最近,省、市先后部署开展“进村入企”大走访活动,帮助基层解决发展中遇到的各种问题。全市各地也正在结合贯彻落实市四届一次党代会精神,采取了一系列加快发展的新举措。为充分反映这一发展的主旋律,本报组织采访小分队奔赴各地,深入基层,调查走访,发回一组组反映这一变化的报道。今天,特推出“走基层话发展”专栏,以飨读者。
近年来,面对金融危机、原材料涨价、招工难带来的劳动力成本提高,以及欧美等国对中国产品的反倾销政策,外贸企业发展形势急转直下。温岭鞋业,这个传统的劳动密集型产业感受到了重重压力,甚至前段时间坊间谣传,温岭大批鞋企“关门跑路”。
但是,有一个数据引起了记者的兴趣,2011年度温岭6004家大小鞋企的总产量达12亿双。
12亿双,它标志着这个面积925平方公里的县级市,其鞋业产量占到了全国的十分之一!
12亿双,满足了全世界五分之一人口的穿鞋需求,按每双鞋30厘米长计算,连起来可以绕赤道9圈。
温岭鞋究竟怎样?温岭鞋业该走向何方?带着这些问题,记者走进当地鞋企,展开调查。
“低品质”成过去时
温岭制鞋业起步于上世纪70年代,一开始是初创期,企业大多为手工作坊,生产以模仿为主,技术、设备都比较落后,产品基本内销。到上世纪80年代末,产业进入扩张期,温岭鞋企数量激增。一批经营状况较好的企业,投入技改资金,扩大生产规模,初步形成了一定规模。如全国第一家股份制企业宝利特公司,就是在这个阶段出现的。从1995年至今,温岭鞋业进入成长期,逐步形成了以泽国镇、横峰街道、城北街道为中心,并辐射周边乡镇的产、供、销完整产业集群。
复杂的成长经历,让“温岭鞋”这一区域品牌,多多少少带点争议。
大部分企业依靠“拷贝”起家,质量与产量成反比,温岭产的鞋子一度被人们鄙之为“礼拜鞋”:穿一个礼拜就破。
这一观点,业内人士并不完全认同。
“就算是‘礼拜鞋’,也有它存在的理由。”温岭市鞋革业商会秘书长潘克诚告诉记者,温岭鞋主攻的就是低端市场,大量产品出口非洲等相对落后地区。在那里,人们买不起名牌鞋子,反而更喜欢低价的温岭鞋。
历经30多年成长,当地制鞋业产业集聚已初具形态,产品从过去的注塑鞋为主,发展到运动鞋、冷粘鞋、童鞋等十大类上千个系列产品,有的企业在给国际知名品牌做贴牌,有的企业打出自己的品牌,有的企业直接向沃尔玛、欧尚等超市供货。
“低品质”已成过去时。鞋革业商会一名工作人员告诉记者,现在自己孩子穿的鞋,都是从本地鞋厂里买来的,不论质量还是款式,都好得很。
一系列称号可以作为“温岭鞋”成长的佐证:
2007年8月,中国轻工工艺进出口协会授予温岭“中国鞋类出口基地”称号;
2008年3月,中国皮革协会命名温岭为“中国鞋业名城”;
2009年,温岭市泽国镇被授予“中国民族鞋业之乡”;城北街道在2010年获“中国鞋类(运动鞋)出口基地”后,2011年又被授予“中国鞋业名城”、“童鞋之乡”的荣誉称号……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