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品借力中国元素行走海外究竟还有多远?
有“新春第一展”之称的第22届中国华东进出口商品交易会5日在上海闭幕。记者采访发现,富有中国特色的鞋服制品依然深受海外买家的关注,不过,大多数仍以贴牌生产为主的参展商却成交平平。有过硬的质量,却没有叫得响的品牌,中国外贸面临出口“尴尬”。那么,从中国元素到驰名海外的中国品牌,究竟有多远?一起来看记者的观察。
产品要有特点嘛,有特点的话就比较好点,普通的话,可能(市场上)已经有很多大的品牌。近些年来,回力鞋等这些“很中国”的元素在国际一线品牌的新品发布会上摇身变为时尚亮点,让不少中国人五味杂陈。为什么这些被国际市场认可的中国元素,却难以在海外成就具有市场知名度的中国品牌?华交会上,这家推行“青花瓷”概念的服装铺子吸引了不少日本、韩国客商驻足观赏、询价。中国传统的蓝印花布是全手工、天然植物染料印染的纺织品,其夹缬、刻板刮浆等工艺已有上千年的历史。参展商告诉记者,企业为蓝印花布注册了“红双喜”商标,出售的产品都冠以“红双喜”品牌,目前主要销往日本。但受制于手工小作坊式的生产模式,销量比较小。
由于受植物染料的限制,我们必须种多少蓝草,才能做多少布,这个染料是有限度的,所以它的产量是很少。第二点,因为全部是手工的,所以不能做大量的产品。
技工朱瑞清告诉记者,除了在生产规模方面受限,蓝印花布工艺还面临着后继无人的尴尬,很难说这样的传统生产技艺将来还能够在市场上存活多久。
分析人士认为,品牌的塑造来源于产品的质量、特色和时尚度。因此,中国品牌要走出去,光靠中国元素还远远不够,要学会与市场结合,让中国元素成为品牌“走红”的文化基础。此外,在传统的销售渠道短时间内难以建立的情况下,电子商务成为这些企业通过内销打造品牌效果最明显、成本最低廉的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