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运动品牌行业开启“冬天模式”
2012年,运动品牌行业如何面对涨价、库存高居、一线品牌渠道下沉、市场饱和等挑战,将是我们所期待和关注,行业发展变缓的大趋势是很难逆转的,尤其是中小品牌,将遇到前所未有的发展挑战,我们将这种现象称之为进入冬天,也不足为过。对于行业经营者,恐怕要开启所谓的“冬天模式”。
何为冬天模式,所指大概几个方面:即面对日趋饱和的市场,令人窒息的库存,采取更为合理的经营模式,以稳健的、低调的手段实现品牌的生存乃至发展。区别03年非典、08年奥运会给运动品牌行业带来的资本积累式的“狂飙突进”阶段,现如今低于20%,甚至是个位数的发展速度,真是天壤之别。但是我们要看到,一个行业不可能一直处于狂奔的时期,企业从资本积累到品牌积累是需要一个过程,需要转型的。如今,相比较国际一线品牌长足的品牌积累,国内的企业正面临企业品牌上升带来的困惑。
因此,2012年,启动冬天模式,有如下几个看点:
一、优化核心业务
从2012年开始,李宁就开始了人才优化策略,进行了一定幅度的裁员,刨除业内关于资金压力的论调,我们从李宁CEO张志勇先生的相关采访中可以判断,李宁旨在通过削减后台支持部门人员,精简人员以提升效率。同时,其进一步缩减其旗下乐途等子品牌人员发展,据悉李宁子品牌这几年并未其带来显着的利润贡献,相反的,有点拖累其整体的发展。有了解行业的分析人士指出,李宁由于轻资产战略引导,在人员薪酬、福利方面等远高于行业其他品牌企业,分析人士指出,如果其水平降至与安踏同等,则将每年省出约4.7亿费用,即能增加4.7亿的利润。
从李宁的做法,我们可以看出,核心业务的强化,是品牌公司在今年如此竞争激烈的环境中,所必须要努力的,毕竟控制管理费用,将钱用到刀刃上,是一件最基本的经营方式。
二、调整产品结构,控制采购成本
运动品牌行业的整体产品结构同质化,已经饱受诟病。走进任何一家门店,你会发现,可能除了LOGO不一样,其他的都差不多。这种跟风的营销手段,使得行业的产品结构趋于雷同化,以失去自我特色,换取所谓稳健的销售。
2012年,产品结构变革,所有的品牌都应该考虑迈出这一步,集中优势力量发展优势产品,凸显品牌产品的认可度,以寻求差异化的品牌认知度。这点国际品牌做得相当出色,耐克的篮球鞋、匡威的板鞋等,辨识度都很高,但国内恐怕现在做得最专注的就是匹克的篮球,由于其对NBA的专注,签约众多NBA球星使其甚至成为国产品牌篮球鞋的代表。
而建立在这个基础上,如何去控制成本,是所有品牌所要考虑的,面对去年的“涨”声一片,各个品牌公司都从源头进行成本规划,在商品企划、产品设计、产品打样等都进行着一轮又一轮的成本核算,2012年将在成本控制方面下狠心,从而提升利润贡献。
三、梳理库存,提升单店销售能力
在“万店”理念的催发下,运动品牌以迅速的门店扩展带来资本的积累,很遗憾的是,当所有的品牌都企图用这种方式来扩张,很显然,一条街里有三家安踏或者有两家特步等已不是什么新鲜事,这不仅不同品牌之间的对打,也是自己的一次内部杀戮,更为重要的是带来了库存:品牌公司为了保持业绩增长、店铺铺货,便不断的压货、定指标,导致了经销商存积大量货物,李宁、安踏等都渐次出现所谓的“库存门”。
2012年,消化库存将成为一个热点话题。合理的库存压力值,是各个品牌公司所考虑的,而库存消化所带来的品牌折价,是需要连带考虑的。价格战势在必行,重点是如何打好价格战,又能保有品牌价值。其实关键在于如何合理的搭配新老货的销售,以及节假日的关键促销。据悉,行业内几个品牌领先者已经开始调整跌价预提的幅度,促使经销商加强商品销售,降低存货周期。而更多的品牌公司则专注于如何提升单店营业能力,尤其是发挥终端零售人员的销售能力,提升店效和坪效。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