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如何突围?
美国重振制造业不对中国构成挑战
奥巴马在其任内第三份国情咨文中发出了重振美国制造业的助选口号,并表示将以税收优惠政策促进制造业企业向美国国内回归。其实,这不是奥巴马第一次发出这样的口号。早在2009年11月,他就曾发表声明指出,美国经济要实施再工业化战略,转向出口推动型增长和制造业增长。这一转变,对中国制造业而言,自然不是一个好消息。但是,重振制造业也好,再工业化也好,对当下的美国而言是一个知易行难的事情。因为与美国相比,“中国制造”的总体竞争优势特别是在中低端制造业的竞争优势依然存在,并且短期内应该不会有太大的改变,尽管这种竞争优势也正面临着一些中长期的趋势性挑战。所以,在未来三到五年内,美国的战略转向应该不会对中国制造业形成巨大挑战。
其一,次贷危机之后美国失业率长期高企在9%以上,劳动力供给较为宽松,但是由于工资黏性以及强大的劳方力量,其劳动力成本依然十分高昂,远远无法与中国方兴未艾的城市化进程中的庞大低廉富余劳动力相媲美。中国2011年51.27%的城市化率,与欧美发达国家超过70%的平均水平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并且,由于吃苦耐劳的优良传统,中国从事中低端制造业的员工往往非常勤奋,对于长时间、高强度、加班加点的工作更加具有适应性和容忍度。当然,这里并不是鼓励加班加点,而是阐明一种现状。
其二,中国拥有庞大的具有高技能的技工群体和工程师储备。尽管素质良莠不齐,中国每年培养约60万的工程师,是美国的七八倍。以苹果公司的代工厂富士康为例,它拥有5000名左右的驻厂工程师,担负着保证苹果电子产品顶尖品质的重任,这在美国是不可想象的。目前,中国正在大规模推行的旨在提升工程师培养质量的“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以高校与行业企业联合培养为特色,将可能推动既有的数量优势向质量优势转化。
其三,制造业特别是一些高端制造业具有产业集群的特点,它需要一个相对集聚的完整供应链和产业链生态。这种众多企业之间的互联、互惠、互赖、互动关系,不是一蹴而就的。并且,中国政府特别是地方政府为了吸引配套产业落户,往往会在税收政策、厂房用地、补贴政策等方面给予全方位的支持,这种支持是动辄得咎的美国政府难以企及的。短期内,美国不大可能快速建立起可与中国相比拟的产业集群。
尽管美国再工业化或制造业重振战略的实现还有待时间的检验,短期内对“中国制造”的冲击有限,但是由于世界经济仍处于不确定的震荡调整之中,经济复苏之路并不平坦,各国也纷纷祭出了形式各异的贸易保护主义手段,使得长期受益于全球经济一体化和开放国际贸易体系的“中国制造”所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堪忧。与此同时,中国自身所面临的人民币升值压力以及人口、资源、环境等瓶颈因素的考验,也正使得“中国制造”遭遇到其他新兴经济体在提供具有比较优势的低成本要素方面越来越强烈的竞争挤压,制造业产能向中国以外的东南亚、非洲、东欧等地区以及北美墨西哥、南美巴西等国家的转移已经开始。
来自中国人民银行的数据显示,2011年人民币对美元汇率中间价升值幅度达5%。粗略计算,自2005年7月第一次人民币汇率改革至今,人民币对欧元、美元、日元的累计升值已分别达到15.6%、21%以及6.2%,而这三大市场是中国的前三大贸易伙伴和中国制造的主要目的地。并且,人民币升值趋势还将持续下去,这是“中国制造”需要持续面对的外在压力。不过,这也有好的一面,就是推动中国经济从出口导向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
与人民币升值相伴的是,长期以来支持“中国制造”乃至中国经济粗放式发展的前提条件——人口、资源、环境等要素资源的相对富余,正在逐步收缩成为紧约束。特别是中国长期享有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减。据国家统计局年初发布的《2011年我国人口总量及结构变化情况》显示,2011年,中国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比重自2002年以来首次出现下降。并且,与日本历史上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和人口绝对数双双下降不同的是,中国在劳动年龄人口占比出现向下变化时,还伴随着人口绝对数和社会需供养人口规模的双双扩大。
中国的对策
中国要在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的迈进的道路上实现突围,亟待扭转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解决工业附加值较低、资源消耗较高、环境非友好、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创新产品较少等长期存在且愈益突出的问题,实现向效率驱动和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当然,这也是当今世界大变化、大调整格局下中国经济转型的题中应有之义。
那么,如何促进中国制造从要素驱动的发展模式向效率驱动、创新驱动的发展模式转变呢?
从宏观的外部体制环境看,与这一驱动力的转换相伴的是,政府与市场边界的合理位移,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发挥更多、更大的作用。因为真正的具有可持续性的效率和创新是市场内生形成的,不是靠政府外部强力介入就能形成的,而后者恰恰是当前中国经济模式的特征,也是当前中国经济发展中诸多深层次矛盾和问题的根源所在。令人担忧的是,这种政府主导的发展模式,亦即所谓的“中国模式”有被作为一条经验肯定和固化的倾向。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