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装业大观察之“高质”代替“高速”
品牌深耕,既要用“高质”代替“高速”,还要能抵御价格战的“诱惑”
做服装谁不想赚钱呀?赚钱是企业的权利,也是义务。
而实际情况则不然。随着国内女装市场竞争进入白热化,一些品牌为了占领市场或者挤垮对手,不惜大幅杀价,最后算下帐来,就是一个“赔本赚吆呵”。
从这方面来看,深圳女装值得研究。
深圳服装是个谜。它发展速度快得惊人。近20年,深圳服装自主品牌的行业产值比重由不足5%上升到逾80%;近10年,其自有品牌由不足200个增长为1200个;近5年,行业经济总量年均增长25%,高于深圳GDP年均增速10个百分点。
它的“掌舵人”不慌不忙。龙头企业对扩张规模“不上心”,行业协会对制造成本上涨“不忧心”。
就是在这种对速度、规模的相对冷静和对质量、效益的极端执着中,深圳服装品牌占据了国内一类商场60%的份额,并在2010年中国服装业“销售利润率”十强中独揽三元。
2011年初开始,我国制造业遭遇了电荒、钱荒、人荒的“三荒”窘境。然而,“先走了一步”的深圳服装业波澜不惊。
“企业原料可能在东莞生产,产品在宿迁加工,渠道遍布全国,加工型企业占深圳服装业不足20%的份额,多数企业不会为‘三荒’犯愁。”深圳市服装行业协会会长沈永芳说。
上世纪80年代,深圳1000多家服装企业、40万职工全部从事加工出口。随着中国服装产业产能的迅速提升,处于产业转移最前沿的深圳服装业首先感到了转型的紧迫。
“那时没市场,没设计,企业命运捏在别人手里,像浮萍一样。最后出口一件衬衣就挣7元加工费,付完房租、工费,剩不下什么。”深圳玛丝菲尔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朱崇恽回忆。
降低制造环节比重,向“微笑曲线”的两端升级,打造自主品牌,成为了服装加工企业转型的首选。
1993年,朱崇恽创立“玛丝菲尔”(Marisfrolg),逐步退出“贴牌加工”业。如今“玛丝菲尔”离制造业越来越远,企业超过一半的产品已交由他人生产,总部200名员工全部从事设计与管理。“设计是我们的核心竞争力。好设计让人穿上就不想脱下来,这样的设计高人一筹,价格才能高人一等。”
2010年“玛丝菲尔”的销售额约20亿元、净利润6亿元,高居中国服装业销售利润率排行第一。朱崇恽坦言,“现在做品牌,赚时尚业的品牌钱,与赚贴牌加工的血汗钱,真不可同日而语。”
即便从来没有从事过加工制造的服装贸易企业,也加快了培育自有品牌的脚步。
1996年,深圳市岁孚服装有限公司总经理曹璋开了间童装店,从批发市场“倒”童装。慢慢的,曹璋发现有间店铺每天跟着他进货,每件衣服总能比他便宜5元钱。
“虽然只是5元钱的差价,可生意就差了很多。没有自己的设计和品牌,很难立足。”看清方向的曹璋,于1998年创立“安奈尔”品牌,自己研发设计,委托别人生产。如今,“安奈儿”销售额已位列全国童装前列。“这两年原材料大涨大跌,人工成本每年涨两成,制造企业压力很大。但是我做品牌,处于产业链上游,有定价权,利润率还在增长。”
深圳服装企业的品牌意识还从服装拓展到时尚衍生品,从产品设计延伸到了销售服务。
创立于1995年的“歌力思”(ELLASSAY),目前生产销售服装、鞋子、箱包、配饰等系列时尚用品;设计人员不局限于服装开发,还从事配饰、包装、广告、橱窗、店面空间,乃至顾客从头到脚的形象设计。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