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六:赢了品牌输了渠道
星期六上市并没有让张泽民感到多少幸福,2012年元旦过后的第二个周五还在断崖式下跌的股价,让张泽民有点透不过气来。
“星期六怎么了?我们存货并没有外界传说的那么高,我们的销售速度是快于存货增长速度的。”
但这些话都被淹没在市场的质疑声中。“什么两年千店,完全是在给我们画饼。”被套的投资者还在割肉,股价继续下跌,到1月19日,股价下跌到了7.5元左右,曾经的另一个百丽的光环在投资者眼中顿时成了正在破灭的泡沫……
从集万千宠爱于一身的连锁鞋业巨头,到IPO后业绩增速变脸的典型。两年时间,星期六从资本市场的巅峰坠落谷底。
接连关闭,饱受质疑
关于星期六鞋业的名字由来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圣经》中上帝在星期六这天创造了人类,人类创造了整个世界;另一种说法是公司在上世纪90年代初创办,那时候还实行六天工作制,调查显示星期六这天所有人的幸福指数是最高的。
对于创始人张泽民来说,这两种说法的寓意都是他的希望:前者期待公司未来具备非凡的创造力,后者则暗示公司的产品能让所有的消费者都满意。
但如今的局面是,扩张战略因为门店的接连关闭饱受质疑;再后,又因为偷税漏税被开出巨额罚单;最终,筹划近一年的股权激励计划宣告泡汤。尤其令人费解的是,公司IPO路演时规划的4大募集资金投向,经过两年运筹,竟然无一达成目标。
公司的存货却正在上升,从2009年末的4.48亿元增至到了2011年9月底的7.87亿元。
记者查看星球六的财务报表,发现该公司自去年以来存货周转就慢了下来,截至到2011年6月末只周转了0.44次,而2010年上半年,存货则周转了0.5次。
其实与大众化定位的百丽相比,更加细分的星期六存货周转明显偏慢。一般百丽是一年周转3次,星期六才周转一次。
与此同时,股东也不满意。尽管上市之初作为A股女鞋第一股,星期六被不少市场人士所看好,但公司近几年净利润增长却低于预期,2010年甚至出现了净利润负增长。
2011年上半年,星期六实现营业收入6.06亿元,同比增长20.47%;实现净利润5713.70万元,同比仅增长0.21%。
同期,百丽国际实现的营业收入为138.91亿元,同比增长24.55%;实现盈利利润为26.13亿元,同比增长38.49%。
事实上,和谋求更加时尚化的星期六相比,百丽国际的毛利率也更高。2011年二者的中报显示,百丽国际的鞋类产品毛利率为68.8%,而同期,星期六的毛利率为52.45%,相差十几个百分点。
既不能薄利快销,又不能通过差异化增厚毛利,星期六好像处在了不尴不尬的地位。
对此,张泽民表示,市场正在误读星期六,“不希望被短期业绩束缚手脚,以稳为主”。 事实上,在张泽民行动中,品牌推广放在了第一位,品质放在了第二位,第三位才是渠道扩张。
先打产品,后做渠道
业内人士表示,当前国内女鞋市场主要面临的问题是市场散乱,行业规范缺乏,企业品牌意识薄弱,产品同质化趋势严重等,此外国外品牌的入驻也使竞争压力加剧。
这是否从侧面说明了张泽民的品牌推广更重要呢?事实上张泽民如此重视品牌推广具有很深的历史渊源。
1991年,张泽民下海的时候曾经和百丽合作,双方各出资50%成立了百丽在中国的第一个代理销售公司,负责建设百丽在中国的销售渠道。那时候百货商场还没有兴起,张泽民开的全是独立的路边连锁店,他给自己的门店取名“星期六”,星期六就是一个卖场,里面陈列的全都是百丽的鞋。这是一个完美的搭配,一边负责经营品牌一边负责开拓渠道,很快百丽的知名度大幅攀升,而星期六的门店也扩张到了近百家。
不过这样的搭配并没有持续很久。百丽在经营中很快发现生产环节的利润过低,而销售环节的利润却非常之高,当时几近40%的毛利率,百丽于是想占有这家合资销售公司的绝对控制权。张泽民自然不愿把自己一手经营起来的渠道拱手让人,双方谈判失败后分家:百丽撤走货品并分走一部分资金和门店,剩下的归张泽民所有。分家直接导致了星期六的门店里货品乏善可陈,公司一度陷入经营困难。相比之下,百丽利用分来的资源拓展渠道,利用已有品牌知名度,很快得到了市场的认可。虽然张泽民此后引进了其他的鞋类产品进入星期六渠道销售,但是却为时已晚,张此时才算是真切感受到了“品牌+渠道”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