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业:高身价的烦恼
“记得原来美特斯邦威、森马、真维斯的衣服特别的便宜,一件不到一百块钱,两百算贵的。结果今天去专卖店一看,晕了,一件T恤99,一件小衬衫199,一件外套都要480,这不是‘坑爹’吗?”在西单买衣服的吴丽华抱怨着服装的“高价”。
“大悦城H&M、ZARA、优衣库、GAP等国际品牌一件衣服也就200-600。国内的大众品牌怎么都赶上它们了呢?”抱怨之余,吴丽华决定买一件优衣库的裤子,她觉得“性价比会高些”。
记者走访美特斯邦威的西单旗舰店发现,该店有四层外加地下一层营业面积相当大,种类全,各种档次都有。近几年,有不少年轻人每次去西单必逛这里。不过,陈列有些乱,服务员不多,衣服标价确实比以前高出不少。
消费者小花告诉记者,其实该店总能推出各种优惠,促销力度大,偶尔能打8折或者2件7折。所以,虽然标价跟大悦城H&M、ZARA、优衣库、GAP等国际大牌相近,但实际售价会实惠不少。
“季末一般会有限时特卖,比较划算,1件5折或者2件4折,衣服的质量和款式还可以。不过去年感觉毛衣的质量开始下降,整体的价位貌似高了,也可以理解吧,什么都在涨啊。”小花表示,来西单大多还是会来这里逛逛,以前喜欢就买,但是现在价格高了,会看看打折情况,合适再买。
面对服装的“高价”,越来越多的消费者像小花一样在调整着自己的购物模式和选择。
影响消费模式
“越来越喜欢在凡客买东西,便宜,质量也还行。”陈敏告诉记者,并不是因为凡客她才变得喜欢在网上买衣服,最主要是实体店衣服的价格“有些越来越离谱”。
实际上,消费者对服装价格的抱怨也不无道理。2011年9月份,天气尚且炎热,秋冬服装新品已经上市,北京各商场内的高中档品牌秋季新款外套,标价动辄上千元,市面上难寻500元以下的风衣。国产女装的涨幅甚至超过了进口女装,平均达到10%,个别品牌的涨幅甚至超过了30%。
陈敏是CBD商务写字楼收入可观的小白领,但房贷、车贷压力很大,穿着不太讲究的她一直追求“性价比”。2011年,陈敏从同事口中得知网上正在热销29块钱一件的T恤,于是她自己也注册了账号开始学着在网上买衣服。从去年开始,陈敏去逛街都是只试不买,之后再回家上网选类似的款式下单。
据悉,一般的服装品牌会以成本价的6-10倍作为最终的销售价格,具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则将价格设定在成本价的20倍左右,而凡客的销售价仅是成本的1.5倍,凡客的价格是同等货色下普通品牌的六分之一甚至是十分之一。
“其实以前我更喜欢去商场买衣服,说实话,虽然网上的衣服价格便宜,但质量确实参差不齐,如果没有‘试穿’和‘30天无条件退款’,我基本上不敢买。”在成为网购族之前,陈敏买衣服的时间基本集中在周末,让男朋友陪着她逛街买衣服曾是他们培养感情的“一种行动”。
近几年,陈敏在服装消费上的花销越来越大。在和周围同事聊天时,陈敏发现并非只有他们家是这种情况。
根据北京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2011年,衣着类价格上涨2.7%,其中,服装价格上涨2.6%。从全国范围看,2011年我国衣着类出厂价格和消费价格同比均呈现显著的上涨,其中衣着类消费价格全年同比增长2.1%。
“现在,商场租金在不断涨,服装价格也必然要涨。”在陈敏等不少消费者看来,进驻商场的品牌要为房租、宣传费用买单,因此,品牌商只有制定更高的销售价格,才能维持原有的利润。因此,品牌商只有制定更高的销售价格,才能维持原有的利润。
“等商场在节假日打折时,再去转转吧。”陈敏说。
业内人士分析,价格是产品销售的杀手锏,这是市场的游戏规则,随着服装价格的大幅增长,不少消费者开始理性购物,追求性价比,导致很多时候商场有打折才去购买。在这种形式下,消费者逐渐养成了不打折不出手购物的习惯。
广州市社科院一位高级研究员分析认为,“高价”使消费者更倾向打折、讲价,这导致不少商场经常进行打折促销活动,但同时也减薄了商业利润,使生产商成本上升。因此,服装生产企业不得不提高标价,这种怪圈反映了营销当中打折模式的问题。
商场受益?
“服装进入商场,标价会不断提高,有的会高达出厂价的七八倍。”近期《羊城晚报》的这则消息引起众多消费者和业内人士共鸣,把“高价”的责任推给了商场和品牌运营商。
“服装价格居高不下,服装品牌并非始作俑者。”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王茁表示,国内服装价格高,很大原因是因为渠道成本非常高。商场高昂的进店费、扣点,还要经常打折促销,服装企业为了保证利润不得不在定价时就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有业内人士指出,从现在不对称的商企关系来看,商场才是最终的赢家。商场联营扣点的经营体系,使得服装品牌必须考虑商场的要求,顺势涨价成为必然。此外,多年来形成的多层代理制度也让一件服装从工厂到柜台,中间经历多重代理销售的环节,而每一个环节的毛利增幅目前在15%左右。
据悉,目前标价的惯性上涨幅度在30%左右。例如,一件成本20多元的T恤,从工厂出门不过30元左右,辗转到了省级代理商手中可能变成了50元,等流入市一级的代理商时,价格已经能涨到80元,最终进入零售终端的定价由品牌知名度决定,一般品牌可能加价率在5倍左右,即进价的6倍,知名品牌甚至能达到10倍,国际顶级品牌更是高达几十倍。
“本来就通货膨胀,物价都上涨,而且像衣服这样的加工制造业本来利润就低,所以涨价要涨得快。维持原价很难大幅度拉动销售。”有商场人士告诉记者,提价是为了“迎合消费者的打折需求”,拉动商场销售量。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2011年1月份至10月份,服装类零售额同比增长24.5%,比2010年同期下降1.31个百分点;零售量同比增长4.17%,比2010年同期下降8.16个百分点。其中,服装销售单价同比上涨19.52%。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