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对抗大品牌的掩体

      消费观念:地域优势之后的最后一个壁垒

      观念比收入更能决定消费

      一线市场和三线市场,两地消费者的思考模式是完全不同的。

      一线市场的消费更注重商品的附加价值。比如LV包的消费,在三线很难行得通,因为三线市场的消费者更注重产品价值,消费者不明白一个包包为啥值上万块,他们会迷惑这个包是材质昂贵(“但它连真皮都不是啊!”),还是款式新潮(国内类似的款式也不少啊)。

      在无从解释的情况下,他们会买他们认为的性价比更高、款式更好看、做工更精良的包。

      三线市场的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衡量,多半是出于“成本核算”的思考,会看重该商品本来“值多少钱”,“别买亏了”,“别被忽悠了”!

      一线市场的消费者对商品价值的衡量,多半是“效果最大化”,即挎上这个包能给我带来什么效果(“如果为了省点钱,让效果大打折扣,那才是傻呢”)。所以,这些消费者对于“成本思考”的人会评价以“农民”。

      这些消费特征的差异,本质是收入差距造成的观念差距。

      所以,当你向三线市场推广你的商品时,你要顺应三线市场的思考模式,体现你的“真材实料”,或者“多种功能”、超高性价比等等。当然最好你再配上“假一罚十”之类的保证,消费者更容易接受。

      在消费过程中,观念往往比收入更能起到决定作用。清楚这一点,你在三线市场上,照样可以卖贵、卖出溢价、获取高毛利。比如娃哈哈的营养快线,就比普通饮料贵许多,但营养快线的浓稠、15种营养素,让那些善于“算计”的三线市场消费者觉得卖5块都不贵——让他们多出点钱并不难,关键是要顺应他们“成本核算”的产品价值观念。

      而一线市场的消费者就没有那么容易忽悠了。一线市场的消费者可谓“见多识广”,商品的极大丰富和购买力的不断增强,使他们的关注焦点可能在商品之外,比如:凸显身份、个性等。所以你再喋喋不休地推销产品的话,他们会第一时间逃离现场。

      地理壁垒不再是撑杆

      我一直在思考,为什么宝洁能够大军压境三线市场,把中国日化军团几乎赶尽杀绝?

      因为日化产品多半是以“产品价值”为目标的,而对于以“产品价值”思考为主导的三线市场,消费者可以进行同一维度的“功能”比较,并且宝洁经常又挥出“飘柔只售九块九”之类的杀手锏,国产品牌就没有任何优势可言了。

      所以宝洁一旦组织队伍对“深山”进行“清剿”时,它们杀伤力巨大:宝洁不但可以提供更高性价比的商品,并且“牌子更大”,中国日化品牌的优势尽失。而国产品牌在终端利用廉价劳动力所采取的贴身拦截策略,对于消费者来说,更多的是一种阻挠。

      中国日化军团借助山高皇帝远的地域优势,加上苦苦坚守终端阵地进行顽强抵抗,幻想获取最后的胜利,但最终还是壮士断腕。因为所谓的地域优势根本不存在,根本就无险可守。

      现在,更多行业的国际大牌也开始大举进犯二、三线市场了,于是众人惊呼“狼又来了”。比如,面对耐克、阿迪达斯的不断下沉,国内体育品牌如同惊弓之鸟,忙着消化库存,生怕晚了一步资金被套牢。笔者认为,如果国内体育品牌都忙着消化库存,就恰恰中了帝国主义的圈套:服饰、鞋类是高附加值的产品,而二、三线市场的消费观念决定了他们不太认同高附加值,这对于耐克、阿迪达斯来说是最大的阻挠!

      想想看,一双耐克、阿迪达斯动辄八百、一千,而相同品质的国货才三四百块。讲究性价比的二、三线消费者会买哪个多一些?而耐克、阿迪达斯这些品牌的价值不像宝洁的品牌价值,是以功能性价值为基础的,体育品牌的品牌价值更多的是心理感受价值,这决定了耐克、阿迪达斯不会像宝洁那样,来个彻底杀价、大甩卖!它们要是这样做,就等于砸自己的牌子!

      所以,耐克、阿迪达斯要想让二、三线消费者全面接受自己,还需要相当长的路要走。

      所以,国产品牌大可不必那么惊慌,能在二、三线市场卖成“高档货”,正是它们的机会。国内体育品牌要做的重点不是清仓甩卖,而是围绕二、三线市场的消费观念,构筑自己的品牌价值。

      让国内品牌支撑下去的不是地理的壁垒,而是消费观念!

      借“标杆型”产品抢收

      几年前深度接触了一些台湾的营销人,一开始非常羡慕他们的营销理念,很新、很潮。他们信奉“一对一”营销理念,把每个消费者当做一个生动的个体,产品也都做得很时尚、很个性化,但后来发现这套方法在大陆行不通。尤其在面对二、三线市场时,消费者根本不领他们别出心裁的情,“愚众”仍然喜欢娃哈哈、仍然喜欢脑白金这些“低级形态”的商品。

      他们创新的努力成了白费。

      我曾经迷惑,是他们的营销手段太高级了,还是我们老百姓的素质太差?

      后来渐渐明白了,大陆虽大,却是一元文化;台湾虽小,却是多元文化。台湾的许多商品是以个性化的方式呈现的,消费者的自主意识较强。大陆的消费者多半是一元文化下的从众消费,是基于与“集体文化”保持较近距离的安全思考(生怕周围的人不认同自己,生怕尴尬)。所以,“面子消费”特征,在大陆尤为明显。

      现在我们的一线市场,或许更像几年前的台湾消费市场:消费形态正朝多元化迈进。人们除了要通过商品满足身份的附加价值之外,更加偏重个性化的需求,这就决定了在一线市场不单有LV,也有爱马仕、古奇等众多高级品牌;在快消品上也是如此,有人喜欢喝清咖,有人偏爱果汁,人们在满足了基本需要的同时,不断通过各种商品来“区隔”自己。

      很多白领不愿意买iPhone的原因,就在于不想与大家混同。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未来iPhone走向二、三线市场才是最终归宿,因为在二、三线市场需要的正是“标杆型”的产品,通过某些标杆型的产品,消费者可以与群体保持较近的距离。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