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关政策调整海淘震荡:电商全球购交易锐减1/3
对“海淘”行业而言,这是个混乱季节。
一个月来,大批网上代购商户痛苦不堪。知情人说,相关电商平台上的“全球购”交易量已锐减1/3,更多小型平台已停止服务。
跨境物流价格暴涨、清关缓慢造成大批包裹积压。一位相关业者说,成本已够“难受”,现在物流瘫痪,“真是活不成了”。
跨境购物物流转运公司也备受煎熬,它们的单量有的跌去三分之一,有的已裁员三分之二。
这与3月底国家海关总署一项新政策有关。新政规定,所有境外快递企业使用EMS清关派送的包裹,不得按进境邮递物品办理清关手续。
海关新政使得原先惯用邮包的转运公司不得不另觅清关通路,海淘业由此震荡并波及产业链各环节。
海关新政引发通路剧变
所谓海淘,通常指自海外B2C网站直购商品并发货至国内。部分国外网站提供全球配送服务,而更多则需经过转运实现。转运部分,有的由提供代购服务的国内电商商户提供,也有大批消费者自选转运公司实现。
海淘转运过程由4个环节构成:首先,消费者在相关转运公司网站注册并获取其提供的海外收件人姓名、邮寄地址等信息;然后在海外B2C网站下单,将上述信息设为配送地址;三、海外转运公司收货,由消费者确认后入库、打包,发往中国;四、相关商品通过中国海关口岸完成清关,配送至国内真实地址。
多数转运公司通常扮演海外“收货打包者”角色,货到中国再由清关公司配合入关。如百通与百利合作即为典型合作模式,前者打包转发,后者提供清关服务。
但海关新政搅动了转运业,因为清关通路已变。
境外物品物流清关方式大致分三类:一、贸易清关。多见于大宗B2B交易,需缴纳关税、增值税,并经过“三检”。二是快件。包含KJ1类文件、KJ2和KJ3类商业样品与广告样品及KJ4类个人物品。第三类则是邮件。包括文件信函和包裹。
快件和邮件均需缴纳行邮税。其中包含了关税、增值税以及特定品类的消费税。
上述两者的区别在于,快件需提供个人购买者身份证复印件,从国外发件起就不得更改;而邮件无此要求。国际上快件通常为UPS、DHL等快递公司配送,但其通常为主动报关,即个人购买的商品入境时将百分百征税,邮包通常为抽检。
此前,在美华人设立的转运公司将包裹输往国内所用的邮件通路,方便且成本低,但不合规则。《万国邮联公约》规定,进境邮递物品是指外国(地区)邮企使用联盟规定单式并交由中国邮政在中国地区投递的物品。转运公司并非邮政公司。
海关新政关闭这一通路的理由正在于此。所有境外快递企业使用EMS清关派送的包裹,不得按进境邮递物品办理清关手续。只有使用对方国家邮企经邮政网络承揽的,按万国邮联规定单式并交由中国邮政在中国投递的包裹才可使用。
原先熟门熟路的通道被关,诸多转运公司限入困局。百利等原有的邮件清关服务商已不再接单,转运公司仓促间正急寻出路。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