皖南缝制设备市场:希望与挑战并存
不久前,本刊记者随生产企业赴安徽走访市场,过芜湖时与当地经销商展开交流。作为在当地从事缝制设备销售逾15年的老经销商,芜湖胜友缝制设备有限公司(原芜湖市胜家缝制设备有限公司)总经理周法金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介绍了当下皖南市场的情况。
《中外缝制设备》:今年初的市场启动时间较之往年晚很多,此前还有整机企业数天接不到一个订单的情况。您的感受如何?
周法金:记得2008年金融危机时,不少外地来投资的工厂(服装厂)受到影响,但我们的销售形势并不严峻,到年底还是有订单。但今年的情况如此冷淡,是我从业十几年来从未有过的。整机厂数天都接不到一个订单电话的情况,现在就有,我们最近几天(1月中旬)也没有新的订单。
这几年,就像在坐过山车。2010年、2011年时,市场的订单量急速上升,很难拿到货,当时就预计会在不久的将来出现反差。果然,去年3月份以后形势急转直下。去年卖设备,都不讲价,现在的形势压力大,一些厂商又降价,市场疲软,就有点乱。这下,要过一段时间苦日子。
个人分析,至少有三方面因素作用。一是银根收紧,银行为防范风险实行“只还不贷”,一些企业有银行贷款又有民间高利借贷——个别企业还打算先还部分贷款给银行再贷款出来,政策不允许,债台高筑,资金链断裂。二是金融危机后,欧美超市补充货物,市场反弹,国内外贸订单大增,而去年补货已基本完成,备货减少,订单缩减,欧美经济元气又未恢复,形势下转。三是成本增加、单价降低,以繁昌孙村为例,近十年其人均月工资至少上涨了500~800元,目前平均工资约为 2 500元,而去年的单价比前年下降了10%左右。因此,资金缺、订单少、利润被压缩,服装企业扩大生产、投资的意愿减弱,设备订单也就少了。
《中外缝制设备》:在当前经济形势下,在以芜湖为代表的皖南地区的服装产业及其企业的状况如何?
周法金:从皖南地区的产业集中地看,有马鞍山当涂的梭织服装产业带,铜陵一带也生产梭织服装为主,那边的几十家工厂主要由当地的一个大厂派生出来。在黄山屯溪一带也有几百家小厂,多源自20世纪90年代初从深圳回迁的一些工厂,这些回迁的厂带来沿海的机制、管理。繁昌孙村一带以外贸为主,芜湖的服装厂99% 以上做外贸。
这边的服装企业可分为本土企业和外来企业两种。本土企业大多是集体企业改制派生出来的。以皖南来说,本土企业多是一两百台机器的小厂,其资金薄弱,抗风险能力较弱。比如去年10月份前后,繁昌就有几个企业遭遇资金链断裂的情况。有一家本地企业,打算做内销市场,但做内销、创品牌,没有数千万元的资金垫底很难,就在银行贷款约8 000万元,民间借贷上亿元,后来亏了,债主纷纷上门。一些企业的资金断裂与银行“只还不贷”政策有关,个别企业将民间借贷用来补充银行贷款,希望还了部分后能从银行再贷款出来,但现在银行不贷出,他就得负债还要背负民间借贷的高额利息,形成恶性循环,导致资金链断裂甚至倒闭。对我们做生意的而言,资金实力厚、有发展的外来企业的回款情况比较好。本土小企业的机制灵活,可能今年生存、明年停产、后年又可能复活。
皖南地区外迁服装企业多是来自上海、浙江,也有广东、福建等省迁来。企业性质有国内民营,也有台资。这些外迁企业的资本强劲、实力雄厚,都是上千人乃至数千人规模。从2000年起到2006年、2007年时,外来投资在稳步增长,南陵有不少大厂,多在318国道沿线,距离长三角近,交通便利。
不过,外来企业在安徽的境遇通常有两种,一是发展好,二是巨亏,全看企业的经营、管理能力。比如在招工、用工以及跨地区管理、生产等方面都有难题。现在孙村那边很难招到20来岁的小姑娘,新生代不看好服装厂。往年6、7月毕业生一般可补充很多,现在多是30岁左右的小嫂子,多是五六年前甚至七八年前进厂的老员工。招工不足,比如100台机器,好的厂有七成运转,一般只有五六成,开工不足就影响效益。目前来看,合肥及皖北的形势比皖南好,比如江浙内迁企业比较多的阜阳、亳州、淮南、六安等皖北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