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业可否非洲行?
棉花产量丰富,价格合理;政策扶持,税收优惠;工人薪酬低,建厂享人口红利……诸多的利好摆在中国服装业从业者面前。
“我们公司看好非洲业务,非洲客商都‘很好合作’。”福建泉州凯若琳服饰有限公司外贸主管姚巧娥表示,“非洲客商愿意执行我们的标准,不像美国大公司,一切规格他们说了算。”
棉花产量丰富,价格合理;政策扶持,税收优惠;工人薪酬低,建厂享人口红利……对于一部分中国服装制造商来讲,非洲的诱惑远不止于“很好合作”。
国内成本急剧上升
2011年,“过山车”般的棉价似乎逐渐平稳了下来,不但出现了下降,而且一度跌破国家的收储调节价。2011年9月26日,国内328级棉花现货价格为19982元/吨,与2011年3月份的每吨3万多元相比,跌幅达到36%。
虽然棉花价格大幅跳水,但与棉价息息相关的服装价格却并没有松动,2011年秋装的价格依旧高涨。
由于2011年春季棉花价格处于高位,很多棉企在高价位的时候大量囤积棉花,导致产品成本较高。现在还处在消化库存的阶段。服装行业订单式操作,原材料上涨压力因滞后性从去年到如今才传递到服装终端零售领域。
棉花等原料价格的不稳定性,给中国服装产业带来了无尽的烦恼。“生产和流通成本不断上升,厂家不得不提高标价”一位做代工的服装老板表示,“高价”的背后还隐藏着更深层的压力。
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1年工业生产者出厂价格比上年上涨6.0%,工业生产者购进价格比上年上涨9.1%。
此外,国内市场石油价格上涨导致运费成本上升,服装的售价自然也水涨船高。而且,衣服布料中所含的涤纶等都属于合成纤维,是石油化工工业和炼焦工业中的副产品,国际、国内石油价格上涨也会导致服装涨价。
雪上加霜的是,随着价格的提高,许多企业的库存也随之勇攀高峰。
根据一季报显示,美邦服饰存货金额高达31.6亿元人民币,不仅较今年年初的25.5亿元人民币增加约6亿元,还远远高于2011年一季度营业收入的20.75亿元。
转移非洲的优势
有人对产业转移过程中的企业群体做了个形象的比喻:企业如同候鸟,会根据市场气候变化,寻找最有利于自身生存发展的栖息地,然后决定是否迁徙。而其中起决定因素的“市场气候”,便是经济学家们所经常挂在口边的“利润洼地”。
在很多人眼里,非洲或许是最后一块“利润洼地”。这一切源于中国服装市场的日益饱和以及膨胀的各种企业成本,而席卷全球的金融危机起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就在服装产业为外贸的生意遭受影响而犯愁时,一些商人打算将自己的生意暂移到非洲国家,开拓了异地市场的同时,避开经济危机所带来的恶劣影响。
中国服装出口价格因原料价格优势减弱。然而,非洲棉花等原料却供应充足。国际棉花咨询委员会(LeComitéconsultatifinternationalducoton)日前预测,明年法语非洲棉花总产有望达到61.9万吨,增长25%。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