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服装产业现状与未来
大连是位于辽东半岛最南端的海滨城市。由于地理和历史的原因,西服等服装加工生产已有近百年历史。上世纪60年代,少数企业已开始从事服装加工出口。尽管开放之前,大多数企业处于封闭、半封闭状态,但是临港城市的优势、服装加工出口的经历和大连人爱美爱穿的地域文化熏陶,已使大连服装工业隐约感受了流行新潮气息,触摸到国际时尚脉搏,产生了与时俱进、追逐时尚的渴望。
机遇总会青睐有准备的人。当开放春风吹拂祖国大地的时刻,大连时尚的火种被点燃,时尚的航船扬起风帆。服装工业不失时机的抓住这千载难逢的机遇,在全国同行业中,率先坐上开放的头班车,尽情播撒引进改造的“种子”。于是,一份份以补偿贸易方式引进设备的协议成功签订;一个个中外合资合作企业在洽谈后兴建;一座座新建扩建的厂房车间竣工投产,一台台具有时代水平的通用设备和特种设备被运至大连……
上世纪90年代中期,当辉煌的光圈不在闪耀之际,随着企业改革的深化和国家出口政策的调整,大连服装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考验。尽管有旧体制、旧机制多年形成的惯性影响和企业历史包袱沉重的困难;尽管作为老工业苦地中的传统产业,改革要付出几多艰辛、几多勇气,但是,大连服装工业在市场经济的风口浪尖上,义无反顾地做出了明智的选择;要坚持深化改革,增强发展动力,建立新格局;要坚决转变经营机制,搞活企业,焕发生机,要坚定地瞄准市场,调整产品结构,再创佳绩。
在大连市政府关于国企业改革安排部署下,市属企业有步骤地实施了改制、兼并、重组等一系列深化改革措施,使服装行业的体制、机制和产品结构,发生深刻变革,实现三大转变:
一是经济体制实现了由单一的公有制向多种所有制并存的转变。大连服装原有的市直骨干企业,一直是公有制的一统天下。经济积极稳妥地改革,99%的国有资本从服装行业退出,非国有企业份额在销售收入和出口两项指标中,占98%以上。原市属公有制的17户企业中,有的转为民营或股份制、有的合并或被兼并、有的产权转让或重组。资产和人员的优化配置,使老企业焕发了活力。二是经营机制实现了由传统模式向彻底放开搞活的转变。随着政企分开,政府还权于企业,大连服装工业传统的狭窄的经营模式被打破,企业拥有了更多的经营自主权。出口企业不必单走外贸“独木桥”,内销企业可以直接面对市场。企业经营有了多个渠道、多方信息、多种模式、一切为了市场需求,一切首眼于增加效益,成为越来越多企业的座右铭。三是实现了由男装、童装为主打向门类齐全的比例合理的结构化转化。由于加工生产和历史比较长,西服、衬衫等国装以及童装,是改革前大连服装的主要品种。随着改革的深入,面对严峻的竞争形势,许多企业学会根据市场需求调整专业化生产方向。于是,在保持传统的男装优势的基础上,大连女装、内衣、休闲服、羽绒服、职业装等企业急起直追,加速了产业和产品结构调整的步伐。特别是女装和内衣,虽然只有10年左右的发展历史,但上升速度和品牌价值以及市场影响力,恰似长江后浪推前浪,汹涌澎湃,势不可挡。
不经风雨,怎见彩虹?通过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大连服装工业面貌一新,雄风再起,企业组织结构、经营模式和产品结构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产业的布局更加科学合理,男装、女装、内衣、休闲装、衬衫、羽绒服、童装和职业装等到门类齐全的产品体系业已形成,为大连服装在新世纪、新一轮的振兴发展打下良好基础。
进入新世纪,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服装市场的竞争更加变化莫测、复杂纷呈。在国家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方针鼓舞下,大连服装工业清醒地认识到:优胜劣汰,不进则退,是市场经济的竞争法则。要在国际竞争中站稳脚跟求发展,唯一的出路就是要积极转变发展方式,构筑企业特有的、不可复制、不可替代的核心竞争力。要构筑企业核心竞争力,依靠技术进步带动产业升级是基础,是前提。大连服装工业上世纪80年代的引进改造,是以建设出口基地为中心。而新世纪引进改造的目的,完全是为适应产品升级和品牌建设的需要。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