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增速放缓 正经历成长烦恼
服装行业的特性是要不断地推出新品,创造和满足消费者的需求,需要源源不断地补充生产原料进行生产,所导致的结果就是存货量越来越大。却不能像其他企业一样,在发现存货出现问题后,可以停止原材料进口,暂停生产,清理存货,等到存货恢复正常水平再重新投入生产。
最近在网络上流传着这样一句话:如果中国所有的服装企业停业,仅库存量也够在服装市场上销售三年。抛开数据的准确性不说,但服装行业的高库存压力确是不争的事实。美特斯邦威、海澜之家、李宁等众多知名品牌陷入商品高库存的旋涡。随着服装行业增速放缓,高库存不断侵袭服装行业,服装行业正在经历成长的烦恼,几乎所有的服装企业都受到库存的困扰。
服装企业的运营方式也决定了高库存的必然性。国内服装生产模式还停留在订货会模式,依赖下游经销商而不是由消费者提供市场需求信息。按照一般的运营流程,服装企业至少提前半年召开订货会,现场模特展示,邀请专卖店和经销商到会上选择产品,然后下订单,企业再根据订单和计划安排生产,选择一个特定的时间上市。这种模式下,真正的需求变成产品需要比较长的时间。服装从设计到推向市场的平均时间为一年,但一个系列的产品通常在商店里的销售周期只有两到三个月。如果企业在设计服装时不能很好地预测和把握当季潮流,想要做到控制库存或是加快资金周转就会变得相当困难。
国内大多数服装企业没有专业的市场调研人员,销售信息的提供者都是一线营业人员。营业人员在信息调研方面的非专业性,决定了深层次信息的不准确性。由于对市场趋势分析、销售及市场动态的信息采集归纳、共享处理能力方面的不足,部分服装企业往往只凭感觉决定研发方向以及生产多少新产品。如果市场没有期望中的反应,比如在冬季,如果天气没有预期的冷,或者设计的款式没有预计的畅销,很大一部分供应到零售店的产品就会滞销,2011年的暖冬就造成了一大批服装企业的库存积压。
不准确的预测必然导致产品定位偏离消费者实际需求。新产品研发方向一旦与市场需求不符合,立刻就会出现新产品刚刚上市就滞销的情况。除个性化设计、单量单裁、特别高级的品牌时装外,一般服装上市之前都是已经生产出来放在仓库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