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杭产女装企业老板眼里的“冬天”
一头是生产成本越来越高,一头是零售终端销售遇阻
一个杭产女装企业老板眼里的“冬天”
如今,杭城虽已步入酷暑,但对于杭产女装来说,依然是寒冬。
经历了十多年的发展,如今的杭派女装与昔日相比,从风格到运营模式已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不少女装企业的掌门人也已开始习惯“杭产女装”的叫法。
在经历了2011年服装行业裂变的冬天后,2012年的春天似乎依然没有来到杭产女装身边。
带着希望远航的杭产女装,在发展过程中,遇到什么问题,目前境遇如何?带着一个个疑问,近日,本报记者走进一家杭产女装企业,与企业主面对面,倾听她的心声。
老板要把厂搬到员工面前
2004年,丁女士走出安徽宣城来到杭州,在五堡租了民房,招来自全国各地的工人,在四季青做起了女装生产批发生意,打出了自己的品牌。
来了之后她发现,杭州这边工人资源相对匮乏,大家一起抢。生产时也不能对工人有过高要求,如要求返工的次数多,有的工人不乐意就会立马走人,去别家工作。来年开工,杭州的服装企业主也都要为开工发愁,因为家家门口在招工。
为减少工人流动性,降低生产成本,2005年,她将生产环节搬到了自己老家——安徽宣城。裁剪、包装等环节在杭州,缝纫在安徽。
在那边,车工工资起码比杭州低20%到30%,且就业渠道有限,大家都兢兢业业地干活,加上上有老,下有少,车工稳定性不错。加上一般不用安排食宿,企业生产成本大为降低。
如今,不断提高的生活、房租、劳动力成本,使得越来越多的杭派女装老板,纷纷将生产环节迁至省外。品牌在杭州经营,衣服靠外地后勤供应,这一新的模式悄然风行。
不少已婚的外来务工人员,宁愿放弃漂泊在外拿较高工资的情况,转而返回老家或在家乡附近就业,照顾老少,更看重和家人的团聚。
“现在父母一般就一个小孩,日子也不是太难过,都希望带孩子到县城就读尽可能好的学校,自己一边陪读,一边在县城打工。现在人的思想观念,和以前已不一样了。”丁女士说。
四季青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市场营销中心总监陈祝全也指出,人过了30岁以后,就要考虑落户到哪里。外来务工人员在杭州干20多年,还是难以落户。在杭州买房子也是个很大的压力。现在外省的一些小城市,将发达地方的一些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接过去,然后建设他们的经济开发区。
他预料,5年之内外来务工人员的回归潮将会成为主流,“现在是工厂在迁就员工,直接把厂搬到员工面前,这样的情况在近两年特别明显”。
有人把加工基地转移到国外
虽然时至今日,丁女士品牌的业绩在四季青市场里依然拔尖,但她坦言,压力已越来越大。刚开始企业增速明显,这么多年发展不大,也遇到了一些瓶颈。
“当时老家县城就我们一家服装厂,我们可以挑选工人,而如今,那个小县城有十几家服装厂,工人流动的压力也越来越大。像四季青的一些服装企业,到了下半年,就在杭州这边裁剪好布料,拿到宣城的代加工厂去缝制,市场竞争变得激烈。”
“此外,工人的待遇也越来越高。2005年,宣城厂里的工人月薪在1000多元,甚至几百元。现在月薪一般在2000元、3000元。工价给得低,工人也会向你反映。企业利润已不能始终保住原先的点了。”
为进一步加强竞争力,丁女士打算,等宣城的厂房造好,生产环节中的裁剪部分明年也将从杭州移至那边。“目前在杭州服装业打工的一些夫妻档,月薪合在一起没有一万,他们一般不做。”
陈祝全告诉记者,安徽宣城那边的劳动力,五年以内可能还是比较低廉的,但不代表五年以后。中国的人力成本在普遍提高,也许在十年以后,我们制造业的生产基地可能要放到朝鲜或越南去。
丁女士就发现她的一位老乡,原来把加工基地放在义乌,但随着各种成本的上升,今年将加工基地转移到了印尼和越南那边,那边的劳动力成本比中国便宜,出来的产品质量也优于国内。老乡告诉她,有时候,中国的产品质量不够好,特别是手工工艺不及那边。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