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政策调控下中国鞋业呈现并购趋势
老陈怎么也没想到,新上的生产线这么快就被闲置了。
“现在出口的情况又不太好了,主要是欧洲,内销的情况也一般,竞争太激烈了。”拥有自创品牌童鞋的老陈,现在说起话来都带有些许疲惫,再也不是几年前的意气风发。2011年,海外市场好转,内销市场火爆,加上制鞋业被列为重点振兴产业,老陈的工厂做了一些扩张,但随后的日子,却不如老陈想象般顺意。
今年以来的日子尤其艰难,老陈所能应对的只是停掉一条又一条的生产线。上个月,有关新的经济刺激政策的说法纷至沓来。“不需要什么政策支持,扶持都是一时的,早晚都要面对。”老陈这次显得异常理智。“苦练内功是必然选择,两年前真不该急着上生产线,现在又都搁置了。我身边很多当时扩张和并购的企业都后悔了。”他说。
后悔的企业主的确不少。中欧国际工商学院经济学和金融学教授许小年也说,在他的学生中,那些前几年急于扩张的老板现在大部分都后悔了。
刺激效应
2011年,前几年金融危机寒流还没有退去,国内一些企业却开始逆流而动,他们大多怀揣现金,寻求着自己的发展方向。
老陈的企业就是其中之一。
这一年的4月,他第一次带着他的童鞋品牌来参加中国国际鞋业展览会,“我们这次只租了一个小展位,先在展会上露一小脸,以后每年都会过来。”他的这句话还让人记忆犹新。
这个童鞋品牌是他们第一个自己的品牌。
之前,老陈是上海的一名处级干部,其太太李女士任公司的董事长,公司只做代工,全部出口。
金融危机之后,出口企业危机四伏,眼看内销市场火爆,老陈和李女士萌生了自创品牌的想法。由于出口市场还不能放弃,老陈甚至辞去公职,全心投入到自创品牌之中。老陈来北京参加中国国际鞋业博览会还有一个目的就是为自己的新品牌能够进入新光天地这样的大商场找到门路。“他们的入场费很高的,而且没人根本进不去。”他说。
虽然没能进入新光天地,但老陈的生意还是越来越好。“海外的市场又好起来了,现在工厂忙得不得了。我们又加了四条生产线,这还做不过来,还会分包出去一些。”
自创品牌仍在进行,但是显然有些分身乏术了。2011年下半年,老陈一谈起生意总是笑容满面。
不仅是老陈,当时很多鞋服企业都大手笔地将钱投入到扩张与整合并购中。除了看到产业中蕴藏的机会外,来自宏观层面的“鼓励”和政策层面的支持,也是部分大企业“伺机而动”的原因。
2010年11月9日中国政府宣布实施大规模的经济刺激措施,在2011年底以前投入总额4万亿人民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增加银行信贷等。此后,一些重点产业被列为重点振兴范围,纺织服装亦在其中。“有政府政策上的扶植,企业对于扩张或者并购有很大的积极性。在资金、贷款和税收上都有一些扶植政策。
老陈并不是当时的异数,很多企业都把那次国家的扶植政策当做了自身的一个机遇。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