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缝机城肯定会红火”
日前,记者在东阳国际缝机城B馆三楼见到经营户孔庆年,这位操着一口北方普通话的汉子,起初话不多,还略显拘谨。聊着聊着,他的话匣子终于打开了。孔庆年出生于1963年,河北省昌黎县后山坨村人,来东阳已有10年。从村办厂的小钳工,到推销员,再到自己开店当老板,他凭着多年来在缝机零配件市场上的摸爬滚打,一步步做大自己的产业,办起了三鑫缝配中心。
村办厂的小钳工
昌黎县从事缝机零配件行业的主要集中在后山坨村,这是因为不到2000人的村里出了个人物。孔庆年告诉记者,村里有一个人在天津工业缝纫机厂管技术,上世纪70年代,这位技师下乡回到村里,并在村里办起了缝机零配件厂,专门为“天工”代加工,主要生产弯针、压脚、针板之类的零配件。当时,由于市场不发达,村办厂的规模也不大,只有100多名员工。上世纪80年代,20多岁的孔庆年到这家村办厂当起钳工。他说,钳工是门技术活,在整个流程的后半部,经过钳工的精细打磨,出来后就是成品了。当时是以件计酬的,做多少产品就能拿到多少钱。孔庆年一天能做几十个产品,一个月下来就有100多元收入,这在当时比在国有企业上班的工资还多呢。
四处奔走的推销员
在村办厂工作了七八年后,村办厂解散,分成了七八家私营企业,孔庆年就拿着这些私营企业生产的产品出去推销,从一位钳工,转换角色,当起了推销员。刚开始时听别人说广东服装针织市场比较发达,缝机零配件比较好销,于是他就靠肩背手提,带着七八十公斤重的零配件,挤上了开往广东的火车。他说,那时候火车少,坐车的人又多,经常没有位子,有时候挤得就连蹲的地儿都没有,从河北出发硬是站了10多个小时,到了长沙才找到座位,腿都站肿了。到了广东后,他在广州、中山、深圳、东莞等地的商店来回奔走推销,大约花了半个月的时间,带来的配件卖了一大半,由于剩下的配件品种少不好卖,只好赶回家配齐货再出来推销。“第一次去广东推销,我赚了几千元,心里那个乐啊,真是无法用语言来表达。后来,我基本上每个月要到广东推销两次配件,一年下来赚了四五万元,多的时候一个月就赚一万元,这比以前在工厂上班赚得更多,心想推销这条路是走对了,累点辛苦点也是值得的。”
自己开店当老板
在广东跑了几年推销,由于竞争越来越激烈,利润越来越薄,能赚到手的钱也越来越少,孔庆年觉得很累,看着别人开店,就想着自己也开家店,安安稳稳赚点钱。
本来想开在广东,但由于在广东开店费用太高,光租金就得十多万元,孔庆年便打消了在广东开店的念头。到哪里开店更合适呢?这时候他想到了东阳,想到自己和老乡以前多次到东阳考察过,相比广东,在东阳开店的成本要低得多,市场大,全国各地前来采购的人也多,觉得很有前途。孔庆年说,2003年,他来到东阳,在老市场只花了几千元就租下了一间门面,开始了自己当老板的人生经历。“第一年生意不好做,人生地不熟的,客户少,货的种类也少。其实我已经做好了思想准备,知道开店前两年的生意会比较难做。”前两年,他主要在杭州、上海、宁波等地跑,慢慢积累客户。他对记者说:“与做推销时相比,自己开店当老板感觉不一样,心态也不一样。当推销员时背着那么重的包,到每家店都求着人家买一点货,说实在的卖一点就轻一点。自己开店就不一样了,不用带着那么重的货物跑,只要带着名片就行,互换名片主要是联络感情,生意做不做倒是其次。”不久后,客户多了起来,生意也好起来了,2005年他赚了几十万元。
后来,孔庆年扩大规模,店铺的门面扩大到3间,经营的品种增至数千个,客户则达到200多家。
十分看好缝机城
孔庆年十分关注东阳国际缝机城的建设,并租下了200平方米的商铺,去年10月缝机城试营业时他在缝机城的店也开张了。
10个月经营下来,他感觉在缝机城经营还是不错的,增加了很多客户,尤其是缝机城周边的服装企业,有东阳的也有义乌的,其中还有不少外商(大多来自土耳其和印尼)。孔庆年说,缝机城市场规模大,交通方便,经营环境好,知名度正在逐步提升,经营户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我感觉缝机城很有前途,肯定会红火起来,对此我很有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