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造”优势渐失 外贸代工面临新危机
细心的“网上购物狂”可能会发现,之前标着“中国制造”的耐克鞋现在相当一部分已变为“越南制造”了。不光是服装鞋帽,就连生活电器、精密电子等产品也出现类似趋势。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将产能分散至成本更低廉的越南等东南亚地区。
入世之后,中国凭借低廉的劳动力成本迅速取代亚洲四小龙,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中国制造风靡一时。不过眼下的情形则显示,尽管学界依然对“中国制造”的竞争力抱有较大信心,但人口红利的逐渐消退以及人民币连续小幅升值,使得中国制造业原有的成本优势明显减退。东南亚的崛起似乎正在重演中国的昨天,中国世界工厂的地位不可避免的发生动摇。
世界工厂优势的消失也从另一方面发出警示,在如此背景下,中国自身新的定位以及转型成为最为现实的话题。
外资企业撤离中国
这应该算是一则旧闻。
7月中旬,全球排名第二的体育用品巨头阿迪达斯宣布将在今年10月关闭其在中国苏州的自有工厂,需要提及的是,这是阿迪在华的最后一家自有工厂。
这则消息迅速引发了舆论的关注,关于中国劳动密集型产业竞争力衰弱的讨论铺天盖地:随着人口红利的消退,以劳务、税务、原材料为主的采购成本等运营成本大幅度上涨,“中国制造”成本优势不再,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撤离中国。
阿迪达斯并不是第一个撤离“中国制造”的跨国企业,也不会是最后一个。
早在2009年,阿迪达斯的竞争对手耐克就关闭了在华惟一一家鞋类生产工厂——江苏太仓工厂;星巴克新近也传出消息称,准备关闭其中国工厂,把陶瓷杯生产转回美国。早在今年年初,美国消费品巨头佳顿、卡特彼勒等世界500强企业,纷纷将部分产品从中国多家代工工厂撤回本土生产。
这是外商撤离的一个缩影。统计数据显示,外商投资企业数和实际使用外资数额均在下降。今年上半年,全国非金融领域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11705家,实际使用外资591亿美元,同比分别下降13.1%和3%。
跨国公司之所以撤离中国,一个较为重要的因素便是中国劳动力成本的上涨。美国波士顿企业管理顾问公司发布的《美国制造业归来》报告指出,未来五年,在美国制造的产品,生产成本只比中国沿海城市略高5%到10%。这与刚入世前相差几倍的数字来比,的确相差甚远。更为重要的是,专家指出美国劳动生产率是中国的4倍,即使中国劳动价格比美国低,但并不一定代表劳动力成本会比美国便宜。
随着中国劳动年龄人口增长速度的渐趋减缓,用工荒、加薪潮不期而至。尤其是2009年夏末以来,珠三角企业普遍遭遇“招工难”乃至“民工荒”问题,工人工资每年呈现20%左右的增长。在这种背景下,那些一贯寻求低成本的国际资本开始寻找新的洼地,从这一层面来说,外资的撤离外迁他地或回归本土并不难以理解。耐克曾数次更换生产基地,其从欧洲转至日本、韩国、中国,如今又转移至越南、印尼等国家。
东南亚生产成本更低
中国制造业的成本优势明显减退时,越南、缅甸等东南亚国家却以其相对更低的薪酬水平承接着中国制造的大量转移。一个典型案例是,据耐克近年来对外公布的数据,2001年,中国生产了40%的耐克鞋,排名世界第一,越南只占13%;但到了2010年,越南的份额升至37%,超过了中国的34%,成为耐克最大生产基地。
东南亚今天的局面似乎正在重演中国的昨日。入世之后,凭借廉价的劳动力成本,中国迅速取代了亚洲四小龙,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工厂,有学者曾判断,“中国制造”每10%的增长,就能拉动全球经济一个百分点的增长。
最新调查数据显示,中国劳动力成本位列亚洲第三,最低工资约为印度的二至三倍,加上福利支出,成本还要上浮40%—50%。
较有说服力的事件是,阿迪达斯仅向为其生产伦敦奥运会特许商品的柬埔寨服装厂工人支付每周10英镑(约合15美元)的工资,即便是阿迪达斯最后纠正当地工人月平均工资为130美元(约合828元人民币),这个数字也距离苏州工厂此前对外招工时所宣称的“人均月工资不低于3000元人民币”相差甚远。
为吸引跨国巨头,越南、印度和孟加拉国等国家还出台了许多优惠政策。越南最具吸引力的是其税收优惠,外资企业在越南前3年免税,第3至5年税率为5%,其后税率约为10%左右。
中国纺织品出口日本、加拿大及澳大利亚等市场,约需支付18%—23%左右的进出口关税,而孟加拉纺织品出口以上国家可以享受零关税待遇。从2010年开始,越南、印尼等国家产业竞争力明显增强。我国一些传统的劳动密集型的出口产品在欧洲、日本、美国的市场份额,正在被南亚和东南亚一些国家所挤占。
与外资撤离中国相伴而生的,是东南亚地区的外国投资正在快速增加。2011年,东南亚各国吸引外资达到1170亿美元,比2010年增长了26%。有分析称,今年东南亚吸引的外资有可能超过中国。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