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中国制造:失之制造,收之市场

      曾经廉价而且仿佛“无限量供应”的中国工人,正在变得越来越贵而且越来越难找。图为浙江一家制鞋企业为了吸引工人,特意换了一批新机器,可依然遭遇工人荒。 (CFP/图) 

      因为成本上升,中国制造的吸引力正在下降。消费品制造业正在转向东南亚,而工业品制造业则回流美国。 不过,失之制造,收之市场。生产基地变成明星市场的新故事,刚刚展开。

      一个徘徊了四年的传闻将在10月底变为现实:阿迪达斯将关闭在江苏苏州的唯一一家中国直属工厂。阿迪达斯还告知了其他10家代工厂,将陆续终止代工合同。  

      阿迪达斯官方解释是“出于重新整合全球资源的策略考量”。但外界普遍解读为,跟它的老对手耐克一样,这家风向标式的“候鸟”公司为了追逐更低的成本而将制造基地转移出中国,而更多生产商将尾随其后。  

      除了衣服、鞋子的生产商开始离开,在工业品制造领域,中国也正在失去吸引力,而美国成为这些投资新的目的地。  

      通用电气在2011年年报中提出,要把家电生产线从中国和墨西哥撤回到美国;福特汽车将在美国投资160亿美元增加工厂和生产线;全球最大的挖掘机和推土机生产商卡特彼勒2011年在美国得克萨斯州投资1.2亿美元新建一个制造厂;谷歌新推出的播放器“Nexus Q”也在美国生产。 

      “美国制造业的转移才刚开始。”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教授辛奇·利维对南方周末记者说。前不久,他花了两个月对108家总部在美国、拥有跨国营业机构的企业进行调查,其中14%明确计划将部分制造业务搬迁回美。  

      制造业到美国去  

      在此前二十年间,美国和其他西方资本流向中国,是一个普遍的趋势。这些资本汹涌而来,有力支撑着中国经济的本轮崛起。这股力量如此重要,甚至曾经被批评为“中国患上外资依赖症”。  

      不过,美国国内对此的质疑一直不断,一些人认为中国人抢走了美国工人的饭碗。  

      美国经济政策研究所近日公布的一项报告称,“在2001年至2011年,对中国的贸易赤字使美国失去的或者被取代的工作机会超过270万个,其中制造业超过210万个。”  

      但变化正在出现。2012年6月,星巴克的陶瓷杯开始在美国俄亥俄州东利物浦生产。  

      “作为星巴克‘为美国创造工作机会’倡议的一部分,我们确实从最近开始在美国生产部分马克杯。”星巴克官方回复南方周末记者称。  

      星巴克在全球范围内第一个自由的可溶性产品生产设施也设在美国本土,这家位于佐治亚州奥古斯都的工厂将在2014年初完工。完工后,星巴克VIA免煮咖啡、星冰乐系列饮品咖啡部分的配料和一些星巴克即饮产品将在这里生产。此前,这些都是在美国境外生产的。  

      “放在本土生产,美国的星巴克门店下单后,不用一周就能收到货,但如果放在中国,从下单到收货得花3个月时间。”星巴克公司一位人士称。  

      麻省理工学院工程学教授辛奇·利维的报告中提到,影响美国公司回迁产能的重要因素是供应链。  

      这包括风险和成本两个方面:2011年泰国50年不遇的洪灾使得英特尔损失了10亿美元的销售额,而日本大地震也使得通用汽车损失惨重。至于成本,辛奇·利维认为供应链成本的25%在于运输环节,而油价从2009年到2011年涨了一倍。  

      “2003年-2008年期间,中国的劳动力成本上升了19%,而美国的劳动力成本增幅为3%。”辛奇·利维教授说。中国过往的优势在这些新情况下正在变化,而美资企业有可能考虑,供给本土市场的产品就在本土生产。  

      全球知名ATM机生产商NCR公司2009年在美国佐治亚州哥伦布市开设了一家新工厂,负责生产北美市场产品——之前,这其中的一部分由北京工厂生产。  

      NCR公司大中华区公关部人士对南方周末记者解释称,这是其在全球实施的“区域生产模式”的一部分。所谓区域生产模式,是指在哪里卖就在哪里生产。不过,她说,“NCR并没有将生产由中国转移到美国,更没有减少工厂员工数量和在国内的投资。”  

      同样这么做的还有美国日用消费品商宝洁、瑞典宜家家居。总部在德国的阿迪达斯,增加了在北美的制造业合作伙伴,比重从2009年的10%增至2011年的15%。  

      而奥巴马的刺激政策,也成为美国吸引力上升的原因之一。美国联邦和州政府的政策,比如削减公司税以及对研发的补贴和支持等,对企业回迁产能起到了鼓励作用。  

      “美国企业回撤产能是由于受到政治和经济两方面的压力。”波士顿私人银行与信托公司副总裁马特·奥尔森告诉南方周末记者。但他并不认为中国从此会失去制造中心的地位,“一段时间内,中国和美国作为两大制造中心的地位不会受到威胁”。  

      加拿大皇家银行环球资产管理首席经济师埃里克·拉塞尔斯也持同样的判断。他告诉南方周末记者,“我想美国企业回撤制造业不是主流,但我们可以得出结论:30年来制造业从美国向中国转移的时代已近尾声了。”  

      商务部研究院外商投资研究部主任马宇则发出警告,“这是一个危险的苗头,值得重视。这凸现了中国制造业面临的体制困境,国家政策可挖掘的空间很大。” 

       浙江温岭一家面馆的“奥特曼”正在削面,这种刀削面机器人近两万元一台,面馆老板说“能抵半个人手用”。/(CFP/图)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