鞋材企业转型为飞机材料供应商并非不可能
做鞋子的材料可以应用到飞机制造上?听起来不可思议,但对于晋江的一家鞋材厂来说,这不仅仅是一个构想,事实上相关项目已经进入了实质性进展的阶段,其研制的新型海绵或许不久后就会出现在某架飞机的机身上。
不仅是新型海绵,可降解鞋材、雪地感温止滑鞋底等新材料也相继问世--今年以来,泰亚、正大等泉州龙头鞋材企业不停地研发新技术,延伸产品线,拓展新市场。
也许单家鞋材企业的新项目是偶然,但若放在整个产业链的大背景下,却属必然。这场鞋材企业集体转型提升的背后,是整个行业面临的巨大生存压力。下游的体育用品企业市场下滑、产能过剩、库存危机,各种压力已经传导至鞋材企业。
变则通,不把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鞋材企业开始寻找新的供应领域,而新材料、新技术便是敲门砖,一些企业甚至趁此转型之机,做起了自主品牌。
新动向鞋材商研发多行业通用品
"目前,这一项目还在洽谈阶段,不方便透露。"谈及鞋材原料可应用于飞机制造一事,晋江一公司负责人陈先生并不愿说得更多。
在记者的一再追问下,陈先生才表示,鞋材企业为飞机提供材料并非不可能。"海绵就是一种鞋材的常见原料。如果企业研发出来的海绵,超轻超薄,还能具有耐高温、耐寒等等性能,并且具有一定的硬度,能够达到飞机需要的材质标准,就有望通用。"陈先生说,现在飞机对材质的要求是重量又轻又符合安全性能标准,海绵可以用作外壳的填充物或者机身内部的制作材料,应用范围比较广。
鞋材原料有不少都可以应用于鞋以外的其他领域,这个观点也得到了泰亚鞋业股份有限公司高级工程师陈永华的认同。"比如橡胶、塑料、PU(聚氨酯)等等,在很多领域,材料都是通用的,只是配方不同而已。"陈永华说,像鞋底可能是由一二十种材料合成的。他还举例说,像世界着名的科研企业杜邦,其实往往只是为某家企业提供一种东西,但在不同的领域,可以合成不同的东西。"杜邦提供的东西就好比是盐巴,看你怎么使用这个东西,和其他材料混合在一起,就成了其他产品。"他认为,同样的道理,鞋材方面的一些技术性材料,可以用在制鞋之外的其他方面。
大背景上游鞋企压缩生产规模
业界人士认为,鞋材企业转型成为飞机材料的供应商,并不令人感到惊讶。事实上,近年来,鞋材企业转向建材等其他领域的情况并不罕见。"生存压力下,企业谋求开拓新的市场领域是正常的。"该人士表示,目前鞋业面临的一些生存压力已经传导到上游的鞋材企业。
就在今年国庆节前夕,关于泉州最大鞋材企业清美(中国)有限公司悄然停产的消息见诸报端。据称,清美鞋材在2007年-2009年三年间营业收入总和为17.55亿元,为贵人鸟、乔丹、赛琪、三六一度等知名运动品牌做过代工,但如今偌大的工业园区内没剩多少人,清美公司已经停产数月了。记者联系了有关负责人后了解到,公司原来的设备、生产线大部分已卖掉,目前公司只接少量订单,运营资金来自厂房和办公楼的租金收入。
事实上,清美鞋材的情况并非个案。"停产是很多中小型鞋材厂面临的最实际的选择。"一家鞋业公司的营销总监肖先生告诉记者,这几年鞋业出口量下滑,原来不少外销厂家转向国内市场并纷纷扩大产能,但整个国内外经济形势的持续下行,导致了整个行业面临着产能过剩的尴尬。
肖先生介绍,一般鞋材企业与鞋企通过下定单合作的方式,直接生产出鞋企所需的产品。"今年体育用品企业主要是在积极消减库存,对所有的产品生产规模都进行一定的压缩,其产能降低必然影响到鞋材的采购量。"他说。
泉州鞋材企业转型品牌经营,其实并不乏先例。美克诞生于恒强鞋塑,阿迪王的投资方是新协志鞋材,而正大也早在几年前就启动了品牌战略,2010年公司"摇摆鞋"的问世更是让正大一时风光无限。拥有数项国家级和世界级专利,却又新锐时尚、让人"走不稳"的"摇摆鞋",不仅打开了销售局面,还让企业在市场细分领域迅速建立起了知名度。
品牌造就的财富效应无疑是巨大的,也使得更多的鞋材企业想涌入这个阵营。根据泰亚股份的有关公告,2011年公司注资3000万元新设全资子公司--厦门市瑞行电子商务有限公司,打造RAX户外运动品牌项目,创立微户外全新户外模式。此外,泰亚股份还通过收购获得了英国品牌HI-TEC(海泰客)中国市场30年的经营授权,在品牌经营战略取得不错的进展。
泰亚营销负责人张世诩表示,除了做好自有品牌,今年企业在代工方面还会展开与国际品牌的合作。"从今年7月开始,我们已经开始和国际品牌合作,为锐步、NEWBLANCE(新百伦)等提供鞋材。"他说,目前公司还在积极地和美国保罗、丹麦ECCO(爱步)、乐途等多个国内品牌以及沃尔玛等大型商场的鞋类自有品牌谈合作,力争拓展国际市场。"我们的目标是在国际市场上达到一年销售2000万双的目标,预计在3到4年内可以实现。"他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