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制鞋信息化 风云激荡二十年
两化融合,是中国制鞋业信息化历史必然
党的十六大提出“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工业化促进信息化”,十七大提出“发展现代产业体系、大力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融合”,2010制造业信息化科技工作会议指出“信息技术已经成为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动力,成为全球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核心推动力和加速世界现代化的重要力量;制造业的发展已经烙上鲜明的时代特征,制造业信息化随着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深度融合而不断创新,已经成为制造业推进产品创新和管理创新的重要手段、整合资源打造全球产业链的有力工具、发展现代服务业的重要途径”。两化融合已经成为“十二五”期间产业转型的必由之路。
为更好地推动制鞋行业两化融合发展,工信部今年对包括制鞋在内的18个行业进行两化融合发展水平评估,并于今年8月9日指导中国轻工业联合会、中国皮革协会在温州举办了制鞋行业两化融合培训交流会,目的是更好地了解制鞋行业两化融合发展现状,促进企业对国家在两化融合政策等方面的掌握,提高企业对两化融合的重视程度,指导制鞋企业两化融合具体操作。笔者全程参与了这次交流会。
定义:制鞋信息化
信息化是指培养、发展以计算机为主的智能化工具为代表的新生产力,并使之造福于社会的历史过程。
制鞋信息化,广义上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鞋企管理的信息化(包括ERP管理系统、数字化仓存物流系统、电子商务系统),二是鞋企生产制造的信息化,主要是计算机辅助设计系统(CAD,Computer Aided Design System,在皮革制品产品设计阶段,主要完成设计任务规划、概念设计、结构设计、详细设计、结构优化设计、工程设计等。如果借助计算机来完成这些任务,就称为 CAD);计算机辅助制造系统( CAM,Computer Aided Manufacturing System,在生产加工阶段,要完成数控编程、加工过程仿真、数控加工、质量检验、产品装配等。如果使用计算机来完成这些工作,就称为CAM)。管理的信息化已被众多鞋企所接受,ERP、电子商务等也在鞋企中得到一定普及和应用。
狭义上指,制鞋本身的信息化(主要集中在样板设计、放码、智能排版排料、数控切割等环节,以及后续针车、成型、后工序等自动化完善过程),就是应用CAD/CAM集成技术来创造更具附加值的个性化产品,缩短产品从设计到投放市场的周期,使工艺标准化,管理透明化,简化流程,减少用人数量,降低工人的劳动强度,节省物料耗费,间接地降低了企业的成本。
我国制鞋产业目前有五个鲜明的“软肋”:缺乏有影响力的国际品牌、出口产品附加值低、没有形成国际营销网络、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信息化水平不高。日前,在国家号召、行业指导下,全面提高鞋企生产制造的信息化水平提上日程。
同时,CAD与CAM系统的应用也是顺应全球制鞋业订单变化趋势的必然选择。随着制鞋业订单日趋多元化(不仅量少而且批次多),款式多样复杂,对鞋款的产品质量多样要求,传统的制鞋生产模式已经无法适应这种订单模式。加快鞋类产品生产速度及加强鞋类生产的多样性已经成为鞋类生产企业一种生存的需求。CAD和CAM可以解决这个问题,他们可以让鞋业研发人员专注于鞋的设计与研发。高水平的研发才有可能提高鞋类的质量与产品的附加值,并为国际品牌的塑造建立起产品基础。而这个过程就是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提高的过程。当产品的附加值、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时,中国鞋业的国际品牌塑造,国际营销网络的建立就有了坚实的基础,进而才能帮助制鞋企业接到更多订单、拥有“议价权”,掌握“生死命脉”。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