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危机中 莞企他们如何活得滋润

      莞企生存报告之经验篇

      每一轮危机中,都有商机。南都民调显示,虽然有52 .3%的东莞企业表示今年订单下滑,但也有38 .4%的订单增长;虽然有59 .3%的企业订单利润率下降,但也有27 .91%的利润率增长。

      在大环境的倒逼下,在政府众多转型政策的支持下,在政府和专家转型理念的熏陶下,以及企业的自我觉醒,不少企业近几年通过一些转变,管理上一些调整、内销上的转型、电子商务的善加利用甚至产品上的一点创意,都给公司带来了逆势增长。

      这些企业在危机中就活得很滋润,他们具体是怎么做的?成功大都不是偶然,必然有他的秘诀所在,而这些,很可能为别的企业带来借鉴的价值。所以,在这里,我们梳理了一些中小企业的成功案例和经验。

      研发节省人力的产品和设备

      当劳动力成本上涨、招工难问题压顶,大部分企业都在叫苦发愁的时候,梁想超却是偷着乐的,他看到的是机械手的市场前景:“现在不是拼人,是拼家伙的时候了。”在危机中,一些能够节省人工的产品或者设备,逆势大幅增长。

      人工成本上涨成了他们的商机

      2005年以前,陈卓标的新泽谷公司是东莞众多代工企业中的普通一员,公司主要是接外单代工生产家电的电路板,把一些电阻、电容等零件安装到电路板上面,这个生产环节业内叫做“插件”,当时劳动力低,很多中小企业大多采用人工插件的方式。

      他判断劳工成本会越来越贵,招工也会越来越难,里面必将有巨大商机。这个大学读机械制造、在插件行业干了10多年的技术型老板,于是开始琢磨着研发插件机,用机器代替人工。2007年,经过两年的研发,陈卓标在国外插件机的基础上进行改进研发出新型插件机,并获得专利。

      梁想超则在10年前已经开始尝试用机械手代替人工,他是香港富井机器人公司总经理。起初他自己代理国外的机械手销售,2002年,自筹了30多万,带着学徒,组建小规模的工作坊负责机械手的设计,零配件都对外采购,组装后再卖出去。

      在2007年之前,由于劳动力成本仍比较低廉,人工也好招。但2008年之后,新劳动法实施,劳动成本每年都大幅上涨,而且工人的管理也越来越艰难,很多企业开始选择用机器设备代替人工。正是危机影响下的经济低迷期,梁想超迎来了他们的春天。

      危机激发创新年产值暴增

      这两年国内整个机械手市场都在膨胀。梁想超介绍,他经常与国内的机械手厂商交流,估算了整个市场的增长情况:2009年,国家开始了4万亿救市计划后,大企业的资金充裕,都开始扩充设备。国内机械手的产值在2010年就增长到10个亿。目前仍然按每年30%的幅度上升。富井的营业额也是按照每年30%幅度在增长。

      东莞普拉格电子制品有限公司主要生产插头、电源连接线等,公司总经理周武今年一个小小的创意,就为公司营业额带来了30%的增长。他之前一直给客户代工半成品的电源插头,客户买回去后还需要一道组装工序,由于岗位枯燥,工人经常流失。周武今年就想怎么可以把这道工序省掉,客户一年就能少两个工人,一年就能少5万元的人工成本。后来他对产品进行重新设计,同时定制了一台机械设备,最终省掉组装环节,产品大受欢迎,他今年还申请了专利,并准备申请为行业标准。

      2007、2008年,劳工成本虽有提高,但企业似乎还不急于去用机器来替代人工。陈卓标一开始产品很难打开市场,他就采用出租设备的方式让企业先“体验”。

      经过两年的培育市场,很多企业客户也算明白了一个简单的数学题。一台插件机30万元,可以代替至少10个插件工人。一个工人按2500元/月的工资算,10人一年就是30万,一台机器最多一年就能回本。“而且机器不会罢工。”陈卓标打趣道。(来源:南方都市报 南都网

      从2009年开始,陈卓标接到的订单呈几何暴增。2008年,他只卖掉几十台插件机,几百万产值;2009年卖掉了近100台;2010年卖掉了近300台,卖了上亿元;2011上半年就已经超过500台了。四年产值暴增几十倍。今年还进入了东莞上市后备企业。

      中小企业联盟做品牌

      在经营了内衣辅料厂10年后,40岁的刘占胜也走到了十字路口:“活人不能让尿憋死。”外贸订单的大幅下降最终推逼着这个倔强的湖南人做出改变:他联合了其他3家企业,在这个经济寒冬抱团取暖,共同组建品牌内销,订单利润率增了三倍。

      代工订单大幅下滑

      十几年前就到东莞闯荡,刘占胜创办的东莞晗之阳公司坐落在厚街的工业村,每年出口的内衣杯罩有3000万对。可是金融海啸来袭,订单大幅下滑。“几年前接一个订单有200万套内衣,现在不到100万套。”到了2011年,外贸接单量比起2008年已经少了4成。用工成本和原材料却持续上涨,利润不如此前的一半。刘占胜1万多平方米的厂房里,显得空空荡荡:600多个工人最后就剩下100多,大量设备闲置。

      接单加工的路越走越窄,政府和学者都在鼓励,代工企业要开拓国内市场。刘占胜也有盘算:创建自己的品牌,通过电子商务打开销路。“两三百万的钱我掏得起,可是创建一个品牌有三五年的成长期,一年的投入跟不上,全部都打水漂。”财力有限,他担心,作为小老板的他,即使烧光了钱也做不成自己的品牌,他最后想到跟其他企业联盟。

      联盟共创品牌利润增三倍

      2011年6年,他联合了其它3家企业“抱团”,共同创建了广东莱多实业有限公司,注册了内衣品牌“安慕芬”。合作企业中,有深圳一家做无缝内衣的企业、中山生产内裤的企业,还有佛山一家做美体内衣的企业。刘占胜介绍,以前大家接到自己做不来的单,就会相互“通气”,多年来,彼此之间已相互信任。公司最终决定,按出资比例分红,出资最高的刘占胜成了大股东。

      整个联盟的组合相对松散。四家企业错开定位,仍独立生产运作,保留各自的设计部门、生产车间等,只是将电子商务集体外包,分工生产安慕芬的产品。今年3月,他们的品牌内衣在淘宝等商城上正式亮相。

      刘占胜介绍,公司将生产的内衣品牌定位在二、三线,价格不高,利润率也低。不过,半年过去,4家企业都已开始尝到了甜头。仅因为网上销售增加,他自己工厂的订单量就增加了10%。其他工厂都在裁员,晗之阳今年的用工规模却回升到了200人。4家合作企业中,由于美体内衣在国内还是新生事物,佛山的企业订单量增长最快,增长了15%。

      最实际的回报则是利润。“以前贴牌生产,挣钱的是国外的品牌商,现在有自己的品牌,做一件内衣挣的钱是以前的三倍。”刘占胜自信介绍,3年后,等品牌成长起来,联盟企业的获益将更可观。

      生产线外包专注研发

      今年汽车行业、家具行业低迷,李金辉公司所处的阻燃棉、硬质棉等棉织品行业,也是总体下滑,但李金辉的公司今年却实现了30%的营业额增长,利润更是增加50%。他所采取的战略是,把生产线外包给员工,减轻管理负担,把精力集中于研发设计新产品。

      生产线外包省了招工烦恼

      李金辉上万平米的厂房里,车间流水线日夜流转生产着公司的产品,不过作为公司老总的他并不用负担这些工人的招聘、薪水发放。因为他把车间生产线给外包了出去。

      李金辉的公司叫东莞市莲盈无纺科技有限公司,主要产品有阻燃棉、硬质棉、吸音棉、汽车内饰布等。“2009年时人力成本增长很快,工人也越来越难招,条件也越来越苛刻。”被逼无奈,李金辉只得开始琢磨化解方案。他想到的方式就是分散压力。一个人去招100个人显然不易,但如果让10个人每人招10个人,会轻易很多。

      一个工厂的员工,最大块头的就是生产环节。李金辉于是尝试把生产分割,生产线外包给公司的主管,主管成了独立的主体成为承包者,由他负责生产、招聘工人。李金辉只要把公司订单发给这些主管生产就行。李金辉与原来的主管的关系,由原来的雇佣被雇佣变成合作关系。目前工厂原有的生产线已经被七八个人分别承包。这一招让用工难问题迎刃而解。“每个承包者只需要招一二十个人,每个人都有亲朋好友,很容易就能招够,而且因为相熟不容易发生劳资纠纷。”李金辉说。

      今年利润增加50%

      生产效率也在提升。原来的公司主管变身承包者主观能动性加强。“这些主管晚上也不打麻将了,干活比较积极了,因为做得多就赚得多,对他们来说是创业。”

      其实李金辉也可以保留研发设计环节,把订单外发给外面的代工厂做,就像欧美、港台等公司找东莞的代工厂一样。在李金辉看来,生产线外包要优于这种模式,因为公司原本就有很多机器设备、生产线,如果外发订单,自己的生产线就荒废了,折旧卖掉也不值钱。外发给其他代工厂,由于距离远,不利于控制品质,很可能一不小心还成了竞争对手。原来的主管租下的就是自己原来的生产线,就在自己工厂内部,原材料搬运方便,公司的品质控制团队很方便就能监控产品质量。

      李金辉介绍,此前公司的生产经营模式跟其他代工厂一样,公司研发、管理、生产各个环节全部包揽,“就像吃大锅饭”,臃肿,管理成本很高。如今大部分生产环节剥离了,管理人员大减,“现在只要管好研发、营销等部门就行了。也更有精力去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去营销公司产品。”

      今年行业内部销售普遍下滑,但由于新产品的推出,今年李金辉的公司营业收入增长30%。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由于公司管理成本压缩,加上新产品附加值高,公司利润更是增长了50%。

      与研究院合作提升技术

      何鹏飞是东城一家电子厂的小老板,原来主要做手机等电子产品的低压电容,自2008年以来就一直随着大环境沉浮。今年他给公司改了个名字叫美志,产品也开始转变做输电设备的高压电容,每个月的产值较金融风暴前翻番。而帮助他完成这一蜕变的,则是与一家中央级科研机构的产学研合作。

[1] [2] 
  • 相关阅读
    1. 市场去库存显著 越南难成下一个“世界工厂”
      纺织品出口增长 服装市场需求释放
      上海市场监管局网售童装不合格率近三成
      ​​见证品牌力量 | IMB海外市场实现稳定增长
      服装市场:应时而变,赋予专业市场“新价值”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