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饰文化之扬州裁缝的辉煌史
描述扬州裁缝妙语解纷故事的《点石斋画报·缝工妙讽》
1
清代专设制衣局
为皇室进贡衣服和衣料
韦明铧告诉记者,在《清宫扬州御档》中至少有5处提到了扬州制衣的事情,并在两淮盐运司专门设立了“制衣局”。
康熙三十三年(1694年),苏州织造兼两淮巡盐御史李煦上奏:“恭进端午龙袍,特请皇上万安。”康熙的御批是:“知道了。”李煦所进龙袍,有可能是在苏州所织,但不排除是在扬州所制。当时扬州两淮运司北侧彩衣街上,有“制衣局”之设,其擅长者就是制作绣货、戏服。
同治八年(1869年),两淮盐务奉旨为皇室大婚准备衣物。江南织造广顺在奏章中说,他写这篇奏章的缘由,是因为“遵旨接办两淮大婚活计、估计工价银两,并缂绣限期”。两淮接办的活计,有“红单二件,画样三十六张,上交女领袖绣装一份”,“估计约需工价银四万两”;奏章并说:“惟工程繁细,则缂绣需时,约在开年三月内,可期工竣起解。”缂绣即缂丝,指用缂丝法织成的衣料或衣物。
同治十一年(1872年),两淮运司为皇家织成用于赏赐的缎绉等件,请江南织造代为解京。
同年(1872年),两淮运司将最后织成的皇家赏赐缎绉,依旧请江南织造代为解京。这篇奏章由江南织造庆林呈上,奏明“将淮安、两淮应办缎绸停止,交江南、苏州织造照单尽数织办”。并称:“查原传单内共缎绸、纱绉一万九千八百五十疋件,内除两淮运司来咨,已办缎绸、纱绉等三成,计五千九百五十五疋件外,奴才应织办七成,缎绸、纱绉一万三千八百九十五疋件。”也就是说,从此以后,两淮盐务便将纺织缎绉之事悉数转交给江南、苏州织造。同治皇帝的御批是:“知道了,钦此。”
韦明铧先生认为,以上数件御档证明,清代皇家所需衣服和衣料,不仅由苏州、江南织造办理,两淮盐务也负有部分责任。
2
扬州人穿戴考究
缎子街彩衣街至今仍存
其实,扬州人自古以来考究穿戴,当然十分重视衣料和裁剪。清代扬州有缎子街,今名甘泉路,曾为绸缎布庄聚集之地。据李斗《扬州画舫录》载:
多子街即缎子街,两畔皆缎铺。扬郡着衣,尚为新样,十数年前,缎用八团。后变为大洋莲、拱璧兰颜色,在前尚三蓝、朱、墨、库灰、泥金黄,近用膏粱红、樱桃红,谓之“福色”,以福大将军征台匪时过扬着此色也。每货至,先归绸庄缎行,然后
发铺,谓之“抄号”。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