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品牌文化的塑造对国内服装产业的重要性

          国内服装行业人人在喊“品牌化”,但最大的困惑不是国内市场形态的问题,而是品牌文化的塑造与提升。

        韩国大叔Psy的《江南style》火爆全球,在中国,从下里巴人到时尚明星都跳起了韩国的骑马舞,北京一所小学甚至将其改编成适合小学生跳的课间操,引来专家大呼“动作太激烈容易伤身。”

        由骑马舞引发的第二波韩流裹挟着经济利益扑向全球,韩国的服装品牌就打算加速进军中国市场。

        女装品牌“奥蔻”(O’2nd)2009年进入中国,价格比韩国高出70%至80%以上,去年其中国区域的营业额达到500亿韩元。该公司计划到今年年末,将中国的店铺由52家增至70多家。

        衣恋(E-LAND)去年在中国市场的销售额达到1.6万亿韩元。从今年开始,其通过收购意大利品牌在中国陆续进军其他领域。

        在国内市场,“韩国”也成为服装行业一种市场符号,充斥淘宝上的无数“韩款爆版”更是刺激着中国服装品牌的神经,引来无数羡慕嫉妒恨。

        与韩国相比,我们缺了什么?

        答案是文化。

        上世纪90年代,受困于金融危机的韩国提出了“米兰计划”,该计划旨在通过推动纺织服装产业转型升级,将韩国打造为“东方米兰”。之后,韩国将服装产业视作文化创意产业大力扶持。

        几年之后,韩国“文化振兴”政策结出硕果,产自韩国的电视剧、电影、歌曲席卷中国,韩流成为韩国服装品牌进入中国的先头兵,之后韩国品牌自然在中国站稳了脚跟。

        韩国“文化搭台经济唱戏”策略在先,如今,中国服装业也遇到成本上升、市场不振的困难,行业站在转型升级的十字路口,但中国服装业没有快车可搭,注定要靠自己的力量走过这段艰难的路。

        加工企业打品牌,品牌企业要提升。

        加工企业缺少品牌运作的DNA,做品牌遇到种种困难;一些品牌企业迫不及待要提升,价格先行,但其在设计、渠道、品牌上的投入并不足以支持这个终端价格。

        国内服装行业人人在喊“品牌化”,但最大的困惑不是国内市场形态的问题,而是品牌文化的塑造与提升。

        这凸显出中国服装行业时尚话语权的缺位。

        如今中国服装业已经在各个领域与国际时尚全面接触。在市场上,国内服装品牌与国际品牌在国内市场上同台竞技;在行业层面上,中外服装业交流互动愈发增多;在企业层面上,既有国内品牌与国际品牌的互相合作,也有国外设计师到国内服装企业任职。

        无疑,这种全面接触有效地促进了我国服装行业的发展,但也产生了弊端。

        “国际品牌促进了中国品牌的涌现,但许多国内品牌都是抄袭外来设计,因为这样服装容易推销出去。”一位时尚媒体人士这样表示。

        武汉是我国服装生产重要区域,密集的服装企业曾经让“汉派服装”享誉全国,但设计和品牌的短板则令其近十年来裹足不前。

        湖北省服装商会执行会长罗孝春认为,尽管许多贴牌生产的企业已经意识到唯有品牌才有明天,但是大多中小规模的企业仍囿于低成本抄袭的恶性循环中,战略缺失、风格不清晰,单纯靠走量为生。

        一位业内资深服装设计师透露,当下众多服装公司或品牌企业甚至并没有真正意义上的设计师,那些所谓的设计师基本上就是专业描摹员。大量抄袭,节约了时间,节省了成本,跟上了潮流,但也降低了品质,让品牌失去了持续性的发展潜力。

        “目前,国内品牌真正靠自己研发、自我创意来实现自身高价值和定位的还比较少,”武汉纺织大学服装学院院长熊兆飞认为,“中国如果要真正由服装大国转变成为服装强国,就要注重服装的创造性。”

        这就需要有一大批有原创能力的设计师。

[1] [2] 
  • 相关阅读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