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企业亟待转型突围 库存压顶显疲劳
日前,国内运动品牌巨头在经历了股价大幅缩水、高管彻底洗牌后,李宁公司线上电商与线下经销商的矛盾又浮出水面。由于李宁在网上大力打折促销,一些分销商无奈关闭实体店,还有分经销商在网上订货拿到门店里卖。
一位接近李宁公司的人士认为,李宁的阵痛和问题未来其他中国运动品牌都将遭遇。由此,一场有关服装品牌生存发展的大讨论在坊间爆发。
深圳零售协会执行会长花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李宁的问题很多,其中盲目扩张是其高库存的重要原因,我们国内很多服装连锁品牌也将面临着类似的问题。要想让品牌能够持续性地经营下去,必须要做好品牌的转型。”
库存高企
事实上,李宁暴露的库存问题只是整个服装行业现状的“冰山一角”。
据悉,今年上半年,包括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在内的国内42家上市类服装纺织企业存货总量高达483亿元。存货最多的企业分别是美邦服饰、森马服饰以及李宁,存货量分别为17.53亿元、14.73亿元以及11.38亿元。存货量低于1亿元的只有4家。
与此同时,家纺行业也感受到了明显冷意。“家纺业三巨头”公布的三季报显示,净利润方面,除富安娜增长23.96%以外,罗莱家纺仅微增1.47%,梦洁家纺则出现亏损。
面对高企的库存,众多服装企业纷纷想方设法爬出这个痛苦的泥沼。其中,打折促销、借助“电商”渠道以及二、三线城市集中消化等方式,则最为常用。
有业内人士就指出,即使上述几种方式成功消化了库存,但是形成库存高企的根本内因并没有改变,从高库存到消化库存,再到高库存的循环,并不能改变服装企业目前生存和发展面临的压力和挑战。
“目前,全国的服装行业在管理机制和方法上普遍存在创新不足的问题。此外,因为准备上市或已经上市而盲目扩张新店,没有相关的数据分析和支持,以及真正高效、灵活的供应链体系和销售渠道体系,都是造成库存失控的重要因素。”花涛指出。
高不成低不就
据了解,作为世界服装第一生产大国和世界服装第一出口大国,中国服装行业在90年代便经历了一个巅峰,但是,放眼过去,这些服装制作大军大多是以洋品牌代工工厂为主导模式的企业,这种“制造业”或者说是代工工厂的优势仅限于低廉的人力和物力成本,盈利的绝大部分却归于外资的品牌所有者。
成本优势的逐渐消失让中国服装企业渐渐觉醒,也让拥有核心技术、知识产权的自主服装品牌获得新的发展契机。凭借创建自主服装品牌、走国际化道路来拉动中国内需,成为中国服装企业的共识及责任。
然而,随着国外一、二线品牌的涌入,消费者的消费模式发生变化,使得一些中国本土品牌在高速发展多年后,突然发现原先的定位、理念、模式、原材料的获取似乎不够清晰,一些品牌后继乏力,而且对于发展中出现的快与慢、多与少、大与小、高与低、内与外等问题开始举棋不定。
中国服装业资深分析人士汪前进表示“高档的赶不上国外的大牌,低档的价格又拼不过山寨小厂制造”。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