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革业:成本削弱比较优势 销售模式显著滞后
我国裘皮出口贸易以服装为主,这与我国目前作为世界裘皮加工大国的特性相符。虽然我国是毛皮动物养殖及加工大国,但并非强国。贸易壁垒、政策波动、滞后的销售模式、不断上升的成本、品牌缺失,这些都成为制约我国裘皮产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针对我国裘皮贸易现状,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已调研并编纂完成了有关中国毛皮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研究报告,该报告覆盖我国裘皮养殖、加工、消费、产品质量、进出口格局等诸多方面,这有助于探明产业发展的未来,明晰当前亟待解决的问题及其成因,为理顺我国毛皮产业各环节关系,提升我毛皮产品出口质量和规模,同时扩大毛皮原料进口提供有力的政策依据,为毛皮产业的健康有序发展打下较为扎实的基础。
贸易壁垒带来严峻挑战
随着中国对外贸易的快速增长,裘皮产品出口在国际上遭遇技术性贸易壁垒的情况屡见不鲜。中国裘皮制品销售出口依存度高,受国际上主要裘皮制品消费国家和地区的政策影响极大,近年来发达国家不断提高进口政策门槛,对我国裘皮制品出口形成贸易壁垒。
据中国食品土畜进出口商会相关负责人介绍,2005年年初,国际动物保护组织直接向我国发起了动物福利贸易壁垒,至今仍未平息。各种形式的贸易摩擦不断出现,使产品出口对外贸易面临绿色壁垒的严峻挑战,这将直接影响到我国毛皮动物业的可持续发展。
此外,一些大的买家为了避免由于毛皮及其制品中的某些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任何可能的负面影响而进行赔偿的风险,他们从发展中国家进口毛皮及其制品时往往附加一些特殊化学物质的限量规定,这种倾向已构成影响我国毛皮及其制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技术性贸易壁垒,这些规定都会对中国裘皮制品的出口产生重大影响。
政策波动致出口受限
中国已经成为国际毛皮业贸易及深加工大国。近年来,我国出口政策缺乏连续性,对裘皮加工企业出口支持力度不够,严重影响了加工行业的平稳、长期发展。
政策的频繁调整使毛皮加工企业不得不采取短期行为的策略,这加大了毛皮动物饲养业发展的不稳定性。对于毛皮动物业而言,在制定产业政策时,要考虑中国具体国情,这样才能促进毛皮产业的长足发展。
同时,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受资源和市场的双重约束,人民币对美元不断升值,毛皮行业在原材料、劳动力、能源、电力等方面成本也持续上涨。出于保护国内毛皮动物饲养行业发展为目的的关税政策,在促进国内饲养业繁荣发展的同时,也在客观上延缓了国内生毛皮品种的优化和质量的提高,使得毛皮加工环节进口原料皮成本增加。
国内毛皮企业产品的成本居高不下,致使国际竞争中处于弱势地位,大大压缩了企业的生存盈利空间。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