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行业:从批发到品牌 专业市场走出低端怪圈
中国纺织工业联合会在《纺织工业“十二五”发展规划》中,进一步明确加强自主品牌建设是今后一个时期纺织工业发展的重要任务之一,在《建设纺织强国纲要》中更是明确提出了建设纺织品牌强国的目标。在这样的大背景下,以服装专业市场为平台,数以万计的服装品牌在不断地发展壮大,成为支撑中国服装产业发展的一只重要力量。然而,专业市场中的服装品牌怎样才能在新的历史发展阶段让自己的服装品牌走出低谷,进而助力我国服装产业的整体发展,成为很多业内人士关注的焦点。
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2012年1月~9月,限额以上零售企业(单位)服装鞋帽,针、纺织品类商品零售额同比增长17.8%,始终处于相对较低水平,与去年增长24.8%相比,整体增长幅度明显偏低。而商务部重点监测的3000家零售企业销售额数据也显示,2012年以来,服装类消费增长缓慢,增长逐月下滑,至2012年9月份,大型零售企业服装销售金额平均增幅为6.8%,增幅较2011年同期下降16.5个百分点。
出口方面,据中国海关统计,2012年1月~9月,我国累计完成服装及衣着附件出口1167.87亿美元,同比上升1.35%(8月同比-0.9%),出口数量为215.78亿件,同比下降2.91%。
以品牌赢得竞争
通过数据不难看出,2012年1月~9月,中国服装企业各项效益指标均呈现下滑趋势。业内专家表示,国内销售低速增长,中短期国内服装销售可能难有较大起色,至2013年下半年,服装内销或将有所提振。预计至年底中国服装出口额同比将略增,出口数量下降,2013年出口将同比下降。
“我国现有规模以上服装企业约1.5万家,40万个注册商标,在我国的近10万家服装品牌企业中,大部分是市场竞争力较弱的中小品牌,在国内中、低端服装市场中占有较高的市场份额。”中国服装协会副秘书长谢青在接受笔者采访时说。
目前,在国内市场上年销售额超过10亿元的服装自主品牌有近100家,雅戈尔、波司登、李宁、美特斯·邦威、以纯等一批优秀的服装自主品牌脱颖而出。而在中国加入WTO后,国际服装品牌抢滩中国的进程明显加快,国际高档品牌在我国高端服装零售中占据了约80%的市场份额。目前,多数国外一线品牌已进入中国,国际二线服装品牌也不断涌入,基本完成了在我国二线城市的市场布局,国内外品牌间的竞争日趋激烈。此外,国内大型商场青睐洋品牌的倾向也使得不少本土强势品牌感到危机。
如今,中国的服装零售业主要是百货商场、品牌专卖店和服装专业市场三种渠道。作为中国服装零售重要的渠道之一,服装专业市场是中小微企业创业的沃土,更是经销商聚集的流通枢纽,流行趋势、消费趋势反映最迅速的前沿阵地,在服装品牌成长过程中起着孵化器、摇篮、助推器的作用,数以万计的创业型、创新型中小服装品牌,在众多资源聚集、经销商聚集的产业集群地、专业市场集群地生根、发芽、成长、壮大。因此,服装专业市场在服装品牌培育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以辽宁海城西柳的服装专业市场为例,在30年发展过程中,西柳形成了服装产业上游面辅料资源的聚集,也形成了服装产业下游采购商、分销商的聚集,生产本地化得以较快发展。目前已经聚集了棉服、裤业为主的生产加工企业1000余多家,更有服装品牌企业50余个。”谢青说,“雄厚的产业基础,是专业市场以及市场内服装品牌升级提档的有力保障。”
在谢青看来,只有把品牌做大做强,才是专业市场中的众多中小服装品牌的长久发展之道。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