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东莞鞋机企业订单渐变外销 开拓海外市场

        近几年来东莞鞋企渐渐向东南亚迁移,作为配套产业链的东莞鞋机企业的订单也从内销渐变为外销。有数据显示,东莞市鞋机商会的100多家成员企业普遍出现了外销订单上涨的现象。在渠道变革的带动下,不少鞋机企业开始研究并拓展海外市场。

        近期外销订单的增加并不能给鞋机企业太多宽慰,因为增加的部分主要是迁到海外的老客户的订单。而目前摆在东莞鞋机企业面前的难题是产业集体缩水。东莞市鞋机商会会长、东莞市名菱工业自动化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名菱工业”)总经理王精文告诉记者,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整体的产值和销量都比原来减少了,虽然他们外销份额有所增加,但内销缩水却很大。“随着鞋企走掉,有的鞋机企业直接就不做了。还有些鞋机企业在与海外市场的鞋机企业竞争中,由于海外营销基础比较薄弱,也遗失了一些客户。”

        记者采访获悉,东莞市鞋机商会正在筹划从德国、意大利、日本聘请制鞋方面的专家对东莞鞋机业进行辅导。王精文说:“我觉得我们的企业最需要的不是贷款,不是政策扶持。东莞鞋机最薄弱的地方其实还是技术,最需要的是技术的升华。只有技术水平提升了,才能真正提升企业的国际竞争力,跟意大利、德国以及中国台湾的鞋机企业抗衡。”

        专家称,中国目前平均每人每年消费鞋类仅为2.5双,远远低于美国每人每年平均7.5双的水平,未来潜力巨大,而东莞拥有制鞋成熟的产业链和人才队伍,地位稳固,前景广阔。专家认为,虽然目前中国生产的鞋类出口占比达八成,但从长远来看,内销市场将成为制鞋企业及相关配套产业更重要的平台。

        东莞鞋机产业集体缩水

        “世界鞋业看东莞,东莞鞋业看厚街”。制鞋业是东莞厚街的特色产业之一,不少外资制鞋企业在这里落地生根,也推动了本土制鞋企业的发展,鞋机、拉链、网布、反光材料、皮革等配套产业,也在迅速发展。

        东莞鞋业的集中,凭借的是早期廉价的劳动力和政府扶持的政策。不过,成于斯也可能败于斯。廉价劳动力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尤其是代工企业最大的生存资本。但近年来劳动力价格上涨,各种资源、能源成本也迅速提升,令鞋企的企业主们不得不重新寻找新的“价格洼地”,纷纷奔赴东南亚等国家投资设厂。

        随着东莞鞋企向东南亚迁移,这些企业下给东莞鞋机企业的订单也从内销演变为外贸。有数据显示,东莞市鞋机商会的100多家成员企业普遍都出现了外销订单上涨的现象。这一现象的成因主要来自客户的外迁。在渠道变革的带动下,不少鞋机企业开始研究并拓展海外市场。

        有鞋机企业对记者表示,随着自己的客户迁移到了海外,产品的销售也内销转为外销,而在渠道的带动下,自己的企业也有了向海外市场延伸的机会。“这已经不止是简单的内销渠道的延续。”

        有的鞋机企业的客户迁移到了印度。记者采访了解到,这家鞋机企业本来只关注国内市场的,内销市场也可以支撑他的生存需要;但随着此次客户的迁移,原本的内销订单变为了外单。“我们就必须更多地关注印度市场了,研发出相应的产品。同时,我们也会接收到印度当地带来的一些商机,这些商机,是以前只做国内市场时接触不到的。”

        王精文坦言,名菱工业的外销份额也有增加。“以前外销和内销分别占比20%和80%,现在外销份额已经占到了四成,主要原因是一些客户搬迁到了海外,我们的供应肯定也要跟着走。”

        不过,外销订单的增加却不足以让东莞鞋机企业兴奋,或者说,这只是一个表象。

        “从数据上来看,外销量是增长了,但更多的是从内销转过去的,而且现在一些外贸订单在逐渐流失。南美洲客户下的订单现在已经回归南美洲了,当地开始兴建起了鞋机厂,我们这边的工资跟他们已经基本持平了。美国的制造业也在回归。加拿大也开始有了一些鞋机企业,这些订单未来肯定都会损失掉,不可能维持现状。”有企业主如是说。

        还有一些鞋机企业去与海外市场的鞋机企业竞争,但由于海外营销基础薄弱,也失去了一些客户。

        对比外销,内销份额则下降更快。除了鞋企外迁带走了部分内销订单,基于鞋企走掉而干脆不做了的鞋机企业也大有存在。

        “不止20%,可能是减掉了30%。20%是转移到海外去的,还有10%是损失掉的。有些鞋机企业不做了,有的是规模缩小了。所以,虽然外销份额增加了,但对大多数企业来说,整体的产值和销量比原来却是减少了。”对于鞋机企业的现状,王精文这样判断。

        记者采访还发现,虽然鞋机企业的业务比例在随着鞋企迁移而逐步调整,但多数鞋机企业并没有跟着鞋企一起外迁,最多只是设立起了海外分公司,进行销售和服务,总部依然在东莞。“台资的鞋机企业将来可能迁移掉,但本土企业要迁移的可能性还不大。”业内人士说。

        进退两难的“癌症”征兆

        “以20年前做一双鞋子赚一块钱美金计算,现在(鞋子)销售到国外的单价几乎没什么变动,但是20年前的工资水平是怎样?现在又是怎样?目前,很多鞋机企业的利润几乎为零。”一位鞋机企业老总告诉记者,鞋机产业的压力主要源自下游的制鞋企业,而后者的压力主要来自于中国劳工成本的上涨。

        “东莞鞋业已经患上了‘癌症’,无解。”王精文说。“拿货成本是不可能降低的,物价通胀是不可能降低的,人民币的升值是不可逆转的,所以这是个‘癌症’。这片土地已经不适合鞋业尤其是运动鞋的生产,只能留下一些高端品牌、高附加值鞋业的生产,一般的鞋业生产在这片土地已经不适合了。”

        不适合就得迁移,但对鞋企来说,去海外或转移到内陆是个两难的抉择。

        一家鞋机企业主告诉记者,自己的客户搬迁到内陆的,70%的人都失败了。“遇到很多问题,比如说,内地人非常难管理。我有几个台资企业的客户搬迁到了内陆,有的去到河南,有的去了湖北,但效果并不理想。他们认为,大陆员工的心态就是在广东打工能很听话,但企业到了他生活的地方,(他的)心态就完全变了,感觉这是在我家,我想干吗就干吗,我不想来就不来,造成管理上很乱。”

        更多的鞋企选择搬迁到了海外。广东省外经贸部门的调查数据显示,去年,由广东转移到中国境外的投资项目有41个,其中转移到马来西亚和越南的项目分别达到15个和13个,以纺织服装和鞋帽为主。

      “其实他们外迁也有很大的风险,他们在东莞多年打拼积累下来的政府关系、人脉关系、社会基础等等都会付之东流,所以不到万不得已不会搬迁。搬迁到一个陌生的环境,柬埔寨也好,缅甸也好,都得重新开始。那种辛苦是可以想象的。”王精文说。
        不过,他表示,劳动密集型企业本身赚的就是劳工钱,现在东莞的劳动力优势没有了,企业没钱赚了,不搬是死路一条,所以还必须得搬。“外迁的企业也不是一下子全部搬过去,因为前期也积累了一些客户。一万人的工厂,可能先在外面开个两千人的工厂,那边逐步起来,然后这边逐步减少,最后完全断掉。这跟台湾企业当初移到大陆的情形几乎一模一样。”

        外迁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东莞鞋业面临的问题。虽然转移出去后,劳动力成本相对较低,但产业链条不完善和基础设施欠缺也是困扰他们的难题。

        有鞋机企业预言,正像是当初台资鞋机企业进入大陆时的风光后来被大陆鞋机业的版图壮大取代一样,走出去的企业以后也同样会遇到本地化竞争。“早期,大陆没有鞋机产业,全靠台湾。台资鞋机企业搬迁到大陆后,大陆的本土鞋机产业也发展起来,对台湾的鞋机产业则是一个非常大的打击。现在也一样,东莞的鞋机(产业)转移到印度、柬埔寨这些地方,他们当地也会有人去生产鞋机,这是迟早的事情。”

        对鞋机产业而言,随着制鞋企业的外迁,鞋机企业的订单内销转为外销,外销订单数据增加的背后,产品输出的成本也在相应提升。

        “如果对比内销和外销的成本,那肯定是做外销的成本大了。”王精文告诉记者,就转移到外销的内销部分计算,转移出去后,成本比内销要增加5个点。增加的费用主要产生在:一是运费。二是服务费,技术人员要对产品进行海外的服务跟踪。三是关税。“在中国我们能受到自己国家的保护,而出口到其他国家,他们就要对我们的产品征收关税。”

[1] [2] 
  • 相关阅读
    1. 东莞鞋机企业外销看涨 海外市场遭洗牌
      东莞鞋机企业参与制订鞋机业行业标准
      东莞鞋机企业参与制订鞋机业行业标准
      东莞鞋机商会率团参加第二十届广州国际鞋展
      探究东莞鞋机等机电企业的特色发展之路
  • 赞 0赞 0
  • 踩 0踩 0
        • 确定

      共0条评论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