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穿的漂亮也要穿的实惠
农历新年马上就要到来,过年添件新衣服,是中国人的传统习惯。随着服装行业的发展,供人们选择的衣服颜色、款式越来越丰富。然而与此同时,服装行业中流通成本高、价格一路上涨、国产品牌缺失等问题依然突出,服装的生产、销售如何适应百姓需求,让百姓在穿的漂亮的同时,减少开销,穿的实惠?本报记者独家对话中国服装协会秘书长王茁。
价格受生产和流通双重推动
从厂家到商场需经过层层代理,每个环节都要不同幅度加价
穿的实惠,不仅需要企业优化管理,更要降低流通费用
【镜头】 年关来临,在北京一家事业单位上班的谢勇开始了年末大采购,为回老家过年做着准备。在他的采购单里,服装占了大头。
谢勇的老家在四川一个县城。他说,在老家商场,根本买不到一线品牌服装。商场里一些从没见过的服装品牌,价格却可能比知名品牌还要贵。“周围的同事和朋友中,从北京买衣服带回老家的人不在少数。”
记者:近些年人们可以选择的衣服样式越来越多,但穿衣费用也在不断提高。在二、三线城市商场,一件衣服动辄上千元的现象比较普遍。对此,您怎么看?
王茁:服装销售价格确实在不断上涨。其中原因,一部分来自于原料成本和加工成本的推动。众所周知,原料、能源、人工等要素成本上升较快,服装出厂价格随之提高。此外,销售过程中人工、店铺租金、水电等费用也都在涨。这样一来,反映在终端市场上的服装销售价格提高也就不难理解。
服装从厂家生产到进入商场,需经过层层代理,每个环节都要不同幅度地加价。因此,越是边远和偏僻地区,环节就越多,加价也就越高,也就出现部分服装在二、三线城市比一线城市还要贵的现象。另一方面,目前百货商场普遍存在扣率较高、账期漫长、促销成本转嫁以及各种商业潜规则等问题,也拉高了服装销售价格。
记者:如何进一步降低穿衣成本,让百姓穿的实惠?
王茁:减少穿衣成本,说到底就是要让服装价格“降一降”。具体来说,不仅需要企业进一步优化管理降低成本,更要减少流通环节,降低流通费用。
不同品牌服装在终端销售环节的加价率差别较大,这由品牌定位、渠道模式等因素共同决定。
一般来说,国际一线品牌加价率较高,国内普通品牌加价率较低,而国内百姓穿衣最常涉及的品牌加价率居中。但不管怎样,优化流通环节,减少流通费用,对降低服装售价的效果立竿见影,百姓也能得到较大的实惠。
降低流通费用方面,国务院办公厅日前印发的《降低流通费用提高流通效率综合工作方案》提出,将清理整顿大型零售企业向供应商违规收费、制定零售商供应商公平交易管理的法规等措施。这些措施有利于降低服装行业的流通成本。
同时,服装生产企业积极寻找新的流通渠道,比如电子商务渠道。《中国纺织服装流通领域电子商务应用调研报告》显示,2011年全国纺织服装行业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约1.4万亿元,占全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的23%。我们可以从身边越来越多人士上网买衣服的消费习惯改变中,感受到服装销售经历的悄然变化。随着网购的日益普及,将会更多地惠及百姓衣着,降低穿衣费用。
生产与需求尚未无缝对接
服装库存出现部分不合理增长
引领需求才能更好地满足需求
【镜头】 2012年冬,国内服装行业也经受着习习“寒意”,李宁等国内服装企业屡屡被爆出身陷高库存压力危机的消息。据《中国体育用品行业2012年度报告》的数据显示,2012年李宁、安踏、361度、特步、匹克等六大国内运动品牌的总库存金额高达37.21亿元,与去年底相比,又增长了0.22亿元。
打折、买赠、限时抢购……库存压力之下,花样繁多的促销活动席卷了从运动品牌、休闲服饰,到品牌男女装的所有服装领域,且折扣力度明显高于往年。
记者:近日有媒体报道,中国服装行业陷入库存危机,认为“全国服装企业库存够国人穿3年”。中国服装业真的遭遇“库存危机”了吗?
王茁:库存是服装作为季节性终端产品在经营过程中所体现的行业特性。服装属于快速消费品,季节性强、变化快,对存货的需要程度相对更高。另一方面,出口市场不景气,国内市场消费疲软,一些服装品牌库存量有所增加的状况,不会对这些品牌生产经营造成太大影响。
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中国服装行业规模以上企业2012年前三季度产成品存货2569.66亿元。而根据中国服装协会计算,2011年,中国服装内销额达1.4万亿元,2012年预计将达1.7万亿元。从这个角度上讲,“全国服装企业库存够国人穿3年”的说法,缺乏对服装行业的正确认识,并不属实。
另外,今年以来,森马、雅戈尔(7.85,0.01,0.13%)、搜于特(23.31,0.00,0.00%)、波司登等服装上市公司店铺数量和面积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加和扩大,新增店铺和新扩面积都相应需要更多备货。以雅戈尔为例,目前该公司服装销售网点2600家,服装存货金额17亿元,但按照比例而言库存并不高。
-
- 确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