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缝纫机
信息资讯
缝纫客APP安卓
扫二维码加客服微信
导航:

七旬老汉的缝纫梦

      1月25日,穿紫河畔,太阳暖暖地洒下来,一台老式蝴蝶牌缝纫机,一位老汉正细细将它擦拭,仿佛这台缝纫机是他相恋多年的爱人。老人名叫何云科,今年74岁,在紫桥社区可是大名人,一台缝纫机加上一块五十年前制作的老招牌,让他在紫桥社区家喻户晓。

      何老在紫桥摆了一个小推车,上面围了一块白布,写着为您服务,彩条、纤维、棉布加工,换拉链,补服装,修理缝纫三线机,在最下方一个不起眼的地方写着“何记”。最有特色的是何老的招牌,具有年代感的质地和设计很是吸人眼球,加上招牌上“修整缝纫机”的“整”字是上面一个“大”字,下面一个“正”字,常常闹出了笑话,许多路人念出“修歪缝纫机”时,何老总是乐呵呵地解释,这是“整”字,在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曾经作为“整”字的简化字使用过,不过现在已经废除使用了。

      1953年,刚满13岁的何云科跟着师傅学起了缝纫,到缝纫机的维修,何云科学得一身的好本领。在上个世纪里,缝纫机、自行车、手表和录音机,被称为“三转一响”,是深受人们喜爱的消费品,“完全是奢侈品,师傅跟我说,学会修缝纫机了不怕没饭吃,没想到啊,社会发展太快了,都买现成的衣服,缝纫机就渐渐淘汰了”,何老言语里有些失落。随着中国的经济飞速发展,老式缝纫机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来找何云科修理的更是少之又少,何云科的“铁”饭碗再也保不住全家的生活开销,之后,他被招工到西洞庭农场工作,之后去广州当保安,甚至去长沙当过保姆。后来儿女渐渐大了,家里也不再靠他一人过活,何老又干回了老本行,修起了缝纫机。

      现在的何老看天“吃饭”,因为小女儿交代,冬天出太阳才能出来摆摊,还给老人买了保暖的雪地靴,打发时间的收音机,带着耳罩的棉帽子,一应俱全。“老板,你这里换不换拉链啊”,一位中年妇女拿着被套站在何老的摊位前询问,“换拉链?我修缝纫机都没问题”,何老自信满满地接过被套,开始了今天的第一笔生意。

      现如今,修理这种老式缝纫机的人很少见了,何老告诉记者,随着这两年许多人开始收藏老缝纫机,他的生意也稍有起色,“长沙的都赶过来找我修”,何老声音高了两度,十分自豪。去年年初,来常德办事的小陈无意在紫桥社区看到了何老的招牌,就赶紧从长沙运来了两台缝纫机,“修两台缝纫机,收了他五十块钱”,何老做生意一向实在,边聊边干活,何老手里的拉链也修完了,收了两块钱的材料费。

      “您这生意不怎么赚钱啊”,记者打趣地问。“本来就不赚钱,但是没几个人会修缝纫机了”。现在的何老,本应在家安享晚年,可辛苦了一辈子的他却怎么也闲不住,满身的手艺本事总觉得肩上有份责任,“这是我们那个年代的记忆,我能坚持多久就坚持多久”。

缝纫客APP
更多信息请下载安装 缝纫客APP(安卓)查看
手机扫一扫下方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