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婆的老缝纫机 记载着几代亲情
在上个世纪70年代,人们嫁娶往往要有“三大件”,就是自行车、手表和缝纫机。尽管随着时代的发展,缝纫机已经渐渐在人们的生活中淡去,但在许多70后、80后的脑海里,一台描花绘枝的缝纫机往往作为主妇手巧的象征,被摆在家中显眼的地方,成为他们童年记忆的一部分。
这台原产于美国新房屋公司的贴花脚趾缝纫机,距今将近有80年的历史了,它是家住市区银河小区曹晶的外婆传给她们家的。她告诉记者,这台缝纫机是美国新房屋公司生产的,上面还保存着烫金的“NEW HOME”字样和精美反复的贴花纹样。当年外婆的父亲在上海做布料生意,在外婆十几岁时,外婆的父亲就给她从上海的百货公司买回了这台缝纫机,还有十几本时髦的时装画册。那是一个西风东渐的年代,外婆就靠着那些画册,裁剪出了不少漂亮新颖的时装,每次穿出去都惹得一众小姐妹羡慕不已,在当时,也算是引领风潮了。
“后来战乱年代,日子过得紧巴巴的,家里孩子又多,外婆就靠着这台缝纫机和那一手做衣服的本领,硬是把一大家子的孩子都给拉扯大了。外婆常说,在几个孩子中间,我妈妈是和她长得最像的。妈妈是外婆最小的孩子,因此也得到了外婆最多的宠爱,有什么好看的布料,外婆都给我妈妈留着,后来,这做衣服的手艺,也传给了我妈妈。算起来,外婆和妈妈的嫁衣,也都是在这台缝纫机上面做出来的呢!”
曹晶一边说,一边摩挲着这台老旧却精美的缝纫机:“好像不管在哪个年代,爱美始终是女性永恒的主题。后来妈妈开了裁缝店,家里最多的东西就是各种各样的布匹。那时候,我的家里像是一个小驿站,经常坐满了各行各业的阿姨们,热闹极了。她们有的扯了漂亮的碎花乔其纱,要做一身连衣裙,有的带着孩子来做一身过年的新衣服,还有的干脆拿着一件自家丈夫最合身的外套,要我妈妈做身一模一样的……因为家里的缝纫机和妈妈出色的缝纫技术,妈妈在街坊邻居中很有人缘,有时候她忙得脱不开身,就叫我给人家把衣服送去,收到衣服的人家都很高兴,直夸妈妈手艺好。除了衣服钱,他们往往还要多抓一把糖果蜜饯什么的塞在我口袋里,所以小时候我最爱帮妈妈送衣服了。那时候,放了学,我就一头扎进妈妈裁剪下来的碎布堆里,把自己喜欢的碎布头拣出来,留着给我的布娃娃做衣服。”
在曹晶的记忆里,这台缝纫机也记载着她成长的每一步:从她刚出生时的“和尚衣”,到每年过年的新棉袄,还有第一次走进校园时的小书包……“记得有一年六一节,幼儿园的小朋友要表演节目,当时我要表演唱歌,妈妈就是用这台缝纫机连夜给我赶制了一身漂亮的背带裙,腰上还缝着两朵用碎布头拼出来的小花,花蕊是两颗嫩黄色的纽扣,好看极了。不知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我还是能记得当年妈妈熬夜做衣服的样子,还有她蹬着这台老缝纫机发出的‘哒哒哒’的转动声。这种声音就像是妈妈唱起的摇篮曲,贯穿了我的童年和少年时光,对我来说,这是最最温馨的一份回忆。”尽管由于岁月的侵蚀,这台缝纫机已经“罢工”,但曹晶一家还是舍不得丢弃它。在他们的记忆里,这台缝纫机不仅曾经是做出过几代人新衣服的温床,更是承载着几代人延绵不绝亲情的摇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