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器替代人力 泉州制鞋等产业各显神通应对招工难
每年春节后的招工对众多泉州生产型企业而言都是一场严峻的考验。外来务工人员春节大量返乡所造成的生产“空窗期”,已经成为泉企不得不接受的传统。对于这种“选择”与“被选择”格局的颠倒,泉企积极提出谋变战略,摆正姿态克服“招工难”。
企业主动延长假期
应对开春招工难问题,除了设立“返厂奖金”、“老带新奖励”等常规的鼓励节后返工手法,现在,充分满足外来员工的回乡“长假”需求,已经成为本地一些有调度能力的大型生产企业留住老员工的新型福利。
据了解,2013年春节前一周开始,泉州外来务工人员已陆续开始返乡。按照往年惯例,正月十五过后企业才会迎来民工返岗高潮。利郎(中国)有限公司人力资源部朱小姐向商报记者透露,今年春节期间,利郎公司将一线生产工人的假期延长至一个多月,绝大部分一线员工从1月24日开始放假,2月28日报道返岗。整整一个多月的假期,公司生产几乎处于休眠。但对于这个“空窗期”,朱小姐并未表示担心,她解释说,“外来公务人员一般都是过完元宵节返岗,提前组织招聘意义不大;另一个层面,我们给外来工安排了足够长的假期,如果他们有返回泉州务工的打算,在同等福利待遇条件下,会优先选择原就业企业。”这也是所谓的“放长假,钓大‘余’”策略:保住“余”下的老员工,就能保证基本的生产。
不过,朱小姐提醒这样做的前提是,企业需提前做好生产调度和前期的加班安排,不能因生产的“空窗”造成销售也“空窗”。
从工作环境到工作时间,从薪资福利到发展空间,从增长见识到权衡政策,相比父辈们的生存要求,新生代外来工开始更加在意薪资以外的东西。一场工厂与工人的博弈在近年愈演愈烈,务工群体的选择更多就意味着工厂要开出更吸引人的条件。“善待员工,营造资本与劳力的双赢机制,让企业家、企业管理者与员工都能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和新型社会的就业福利,这才是企业‘为有源头活水来’的秘诀。”朱小姐总结说。
“软福利”上位
“每年组织体检一次;每两个月组织员工观看一次3D电影……”记者在晋江SM广场举办的一场招聘会上,看到某服装企业开出了这样的福利条件。无独有偶,这样的企业“软福利”并不鲜见,关注员工的精神文化生活正在逐渐取代“提供夫妻房、每餐三菜一汤”等以往的物质待遇,成为本土企业吸引人才的重要手段。
记者还看到,一些企业并不是把招聘岗位放在海报的前端,而是先列出了公司的福利待遇条件,诸如“组织员工年度旅游”、“双员工结婚,企业赠送婚纱摄影并补助”等等,这样的条件已经成为不少企业的招聘“亮点”。佶龙机械的招聘岗位中,除了前面列出了一系列的专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更有招聘“保姆”一职,条件要求会煮饭、能带小孩。有关招聘人员表示,这是企业为了解决员工的后顾之忧,专门请保姆来代看小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