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台缝纫机 相伴一世情
“踏,踏,踏……”何培杨用一只手转动飞轮,脚有规律地踩动踏板,机针随之快速地上下移动,一件小衣服就这样一针一线地做了出来。见到69岁的何培杨,是在一个初春的午后,阳光正好。在彭水县城商贸园的一个角落,两根高板凳放着一块木板搭成的一个简易的露天铺子,旁边放着一台50年代生产的红岩牌缝纫机。何培杨正在缝纫机前劳作,71岁的妻子陈兴玉趴在案台上,把棉花均匀地放进裁剪好的袖子里,接着用手臂和手掌把棉花压紧、抹平,一遍又一遍。
1959年,15岁的何培杨从学校出来后就师从父亲,在彭水县岩东乡场上父亲开的小小的裁缝店帮工,直到如今,仍然没有放弃自己的事业。
“父亲取名有深意。”
“我随父亲姓何,我母亲姓杨,父亲给我取名为何培杨,是希望我记住父母亲,把家业发扬光大。”何培杨告诉笔者。
何培杨的父亲50年代在县集体企业当缝纫厂厂长,因为性格耿直,在当厂长期间为了缝纫厂的发展提了一些意见,何培杨的父亲被定为右派。1958年何培杨的父亲被迫到岩东乡支持生产建设。
“我父亲一生也过得挺艰苦的,他12岁就下乡,帮人,学裁缝,回城后就到缝纫厂上班。因为为人忠厚,深得领导和工人的拥护,不久就担任了缝纫厂厂长。”何培杨说。
“我总是相信好人有好报!”
3月1日,在何培杨的铺子前,笔者遇到一位前来补衣服的老人,她叫冯素分,老家是梅子的,如今在彭水县城带孙子。
“老熟人了,知根知底,每次送的衣服过来,他都会弄得巴巴适适的。”冯素分说,她刚搬来的时候,还不相信何培杨夫妻的露天店能做好衣服,有一次孙子的羽绒服开了个口子,她顺便拿到何培杨的铺子试补一下,结果发现做得很好,看上去和新衣差不多,远看根本看不出是补的。
“父辈一直都教导我们,手艺人一定要为人忠厚。我做了50多年的裁缝了,帮了不少人,人们对我评价也不错。我深信:好人有好报!”何培杨说。
“劳动成了一种习惯!”
何培杨膝下有3个子女,个个都有不错的收入,儿女都很孝顺。可是,不劳动,何培杨总觉得“心里空落落的,缺少点什么。”
何培杨说,因为长期都是做的本份活,几乎没有积蓄。1989年,因长子在西南大学读书,次子在师范上学,需要钱,于是夫妇伙计,把岩东乡场上的三间房屋卖掉供孩子们完成学业,何培杨夫妻便到县城摆小摊维持生活和继续支助孩子们上学。
“我们的孙子现在都在挣钱了,孩子们都劝我们不要在外劳作了,在家多休息。但是我们夫妻没有其它爱好,不做点什么,心里不踏实。”陈兴玉说,期间听从小儿子的劝说,休息了一个月,但这一个月确实难熬,于是,他们夫妻便继续他们的事业。
何培杨说,虽然年纪大了,接不了多少活,但不做,心里总是空虚的。
夫妇以良好的心态迎接新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