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只蝴蝶
上世纪70年代初,蝴蝶牌缝纫机与永久牌自行车、上海牌手表一并成为当时青年男女结婚的“三大件”。 1972年家用缝纫机凭票供应后,蝴蝶牌缝纫机成了最体面的嫁妆。
然而,当时间跨越了20年后,对于虽然是听着妈妈踩“黑头机”缝补裁衣的沙沙声长大却不会穿针引线的“80后”一代来说,缝纫机仅仅是儿时的回忆。
缝纫机的失意成为必然。在90年代初,单一的产品形式、过于死板的体制、沉重的企业负担,加上日益萎缩的国内民用市场,上海各大缝纫机厂犹如一位身负重担的老者,被市场无情抛弃。
时隔40年后的今天,现蝴蝶牌商标拥有者,上工申贝(7.54,0.05,0.67%)集团将雄心勃勃地投入5000万元以重振国内家用缝纫机市场,并砸下2亿元重金收购一家资不抵债、濒临破产的德国缝纫机生产企业。这一“逆反式”的战略引发市场诸多争议:家家户户买布裁衣的岁月已悄然流逝,现在的“蝴蝶”还有可能振翅高飞吗?德国的“蝴蝶”还有重振市场希望吗?海外收购化同室操戈为手足兄弟,是出于竞争的无奈,还是为打造高端缝纫机市场蓝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