车缝辅助模板的作业价值及有效推广分析
摘要:本文从车缝模板的发展历史研究入手,以单开线口袋工序为例,通过分析使用模板、自动开袋机以及手工作业之间在动作要素、质量监控点、作业时间、成本投入等方面的区别,明确了的模板经济价值;根据企业大量应用案例,确定了模板好坏的评价标准和使用损坏的情况,并针对企业情况提出了模板推广的有效方法。
在目前劳动力成本急剧上升、市场困难的产业环境下,中国服装企业一直在考虑如何解决自己的困境。服装企业仅仅将生产转移至劳动力成本低廉的地区,已经不能完全解决问题,只有不断提升自己的技术含量,实现自动化、智能化、信息化,提高生产竞争实力才能应对危机。车缝服装模板的研发和使用,就是目前服装企业积极应对困境的解决方式之一。
1 车缝辅助模板的基本概述
服装车缝辅助模板是通过PVC板定位裁片并标示缝纫轨迹,帮助缝纫工人通过缝纫机针板和压轮的配合完成标准车缝的模具。车缝辅助模板技术是基于服装工艺工程与机械工程以及CAD数字化原理相结合的新兴技术,它的使用带来了企业的“四化”(图1)。
图2 模板的发展历史
这其中,2003年开槽机的投入使用,提升了模板的研发速度和水平。联亚制衣有限公司在模板应用及研发方面起到了行业领军作用。尤其是近年来专门用于模板缝纫的数控多功能缝纫机的开发,如909数控多功能模板缝纫机,实现了模板研发用CAD、模板制作设备和使用设备的一体化,使这一技术日臻成熟。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服装企业中有50%的企业在使用模板进行加工,模板加工工序占服装工序的30%左右,研发中的模板已经覆盖服装加工工序的80%。
2 车缝辅助模板工艺比较分析
单开线后袋是裤子产品中常见的部件。由于该工序在生产过程中对工人的技术水平要求高、产品质量要求高、返修率高,因而成为服装生产企业重点管理的工序之一。手工制作单开线后袋的作业分析如表1所示。
从表1可以看出,手工单开线后袋作业需要工人多次判断对位,要求工人有较熟练的技能水平,且产品质量一致性很难保证。传统的单开线后袋作业除安排一名技术熟练工人外,还需要配备辅助工在裁片开袋位处做标记。对该工序的工艺改善,可以考虑两种方案:一是采购能完成自动缝制的开袋机,二是投入车缝辅助模板。表2是初级工人按照工艺改善后的作业对比分析。